台灣傳統就是高儲蓄的地方,儲蓄率恆在GDP的40%上下,GDP用於消費之後,剩餘的就是儲蓄。儲蓄其實是為了投資,投資用不完的稱為超額儲蓄,就是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因為GDP等於消費加投資加淨出口,這個淨出口以外匯的形式存於國外,就造成我們巨額的累積外匯存底,目前是4600億美元(14兆台幣)。
這些美元有九成掌握在台灣股市的外資手上,外資將之兌換成台幣投入台股,成為股市最重要主力,賺了就跑,逢低再買進,所以股市雖然萬點長紅,但台灣股民與消費市場都無感。如果股市不再看好,外資走了不回,我們的外匯存底有可能只剩跟30年前一樣的數百億美元。
台灣近年超額儲蓄率畸形超高,2017年到了占GDP的13.6%,近20年累積了約20兆台幣,這些錢原應用於投資而沒有,所以我們的公共建設、廠房設備普遍老舊、不足。大家盼望許久的環島高速公路、鐵路,中部南部的東西高速公路、鐵路,全島醫療網、長照網,終究只停留在夢想,這些重要建設,每項不過數百億台幣。
為什麼投資高不起來?政府投資得靠高經濟成長帶動的財政收入,所以主要得先靠民間投資。如果投資環境很好,成為全球投資樂土,那麼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就會蜂湧而至,動輒以千百億美元計,就像早年四小龍之首的台灣,或者現在的FDI大國(2015排名)美、港、中、愛爾蘭、荷蘭、瑞士、新加坡、加拿大、巴西、印度(2015年440億美元)。
台灣經濟繁華落盡之後,FDI數度成為負值,因為撤資的比投資的多,代表台灣投資環境的劣化,外人不看好,2015年全球FDI計1.76兆美元,台灣的份額僅有24億。台灣的投資環境也引不起國內企業的投資興趣,台塑、鴻海的對美投資、台積電的對大陸投資,計畫數額都在數千億美元,而台灣目前一年的投資只有千億美元之譜,投資占GDP比率(投資率)僅20%上下,與30%以上的儲蓄率比較,超額儲蓄率近8年都超過10%,為全球最高的比例。學者估計,只要我們能爭取到300億美元的FDI,當年的經濟成長率就會在6%以上。
探討台灣投資環境改善的議論,已是車載斗量。主計總處提出獎勵投資不能獨厚高科技,要能兼顧傳統產業才能顧及就業與薪資。學者提議教育應重新檢討,強化技職教育,造就高水準的技術人員。工業總會要求削減五缺六失,五缺指缺水、電、土地、勞工、人才;六失為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光是一項非核,再一項政黨惡鬥,就會嚇跑眾投資家,況且世界上,多的是舉傾國之力打造的投資樂土,連首善的美國,從川普以降,念茲在茲都是出盡優惠條件,只要你肯投資。
今年又是選舉年,地方政府首長及議員,主宰一市一縣的前途,如果競選議題都不觸及促進經濟發展,都不提加強建設,選民就應唾棄,否則咎由自取,經濟繼續沈淪,手頭日益窘迫,實在怨不得別人。
(作者係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