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習近平中東行看北京與中東的關係|趙國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6年1月19日開始一連5日,習近平訪問了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三國,這是2016開年以來中國外交的第一場行動。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此次出訪時值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斷交,兩國衝突持續高漲,而美國與歐盟又於數天前解除了對伊朗的大部分制裁,讓德黑蘭重返國際社會之際,這使得習近平的中東行備受關注。

習近平此次出訪的行程頗為講究。在仍然陷入糾紛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各停留一天,而在埃及待上三天。這種安排也引來人們對中國在中東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的討論。

外界多將習近平本次出訪的焦點擺在調解沙國、伊朗紛爭,以及在中東地區的能源、經貿戰略布局。一些學者專家認為,這次訪問顯示中國今後會在中東局勢中承擔更具建設性的角色;而另一些學者專家認為,中國對中東地區的政治並無興趣,此次出訪沙烏地和伊朗僅顯示出中國希望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學者專家則分析,中國此次出訪重點不在於積極樹立中國在中東的外交主導角色,而在於與中東三國、特別是與沙國、伊朗建立緊密的經貿關係,做好平衡外交,兩方都不得罪。

 

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所轉變

 

中國大陸在中東一向尊重美國的既得利益,北京依靠中東地區供應石油,卻傾向於把地區外交問題留給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另外四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與俄羅斯來處理。但美國毫不領情,居然將大陸這種「韜光養晦」的外交作為,看成「搭便車」,歐巴馬2015年就曾指斥中國搭了30年的便車。

習近平上台後,北京迫於無奈,只好另闢蹊徑,希望在外交上別有一番建樹,可是在中東問題上始終保持低調和積極的態度,這表明北京並不希望在複雜的中東問題上靠邊站隊,中國更願意支持中立的國家。

美國唯本國利益是視,不擇一切手段以鞏固其世界霸權的領導地位,華府比誰都清楚:沒有經濟成長的繁榮,就不會有持久的和平;而沒有深化的和平,就不會有長期的繁榮。美國的中東外交就是把阿拉伯世界分崩離析,中央情報局涉入中東事務頗深,不間斷地支持不同的派系互相爭奪,令一派鬥另一派,目的在使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活環境惡化,不讓他們有機會到美國去製造事端。

西方常以「性別歧視」為名介入中東事務。美國小布希總統在2001年占領阿富汗時,就以「解放阿富汗女性」為口號。近年來,政治右翼也經常以「女權」之名對穆斯林社會加大指控。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更推波助瀾,宣誓要改變阿拉伯國家女權低落的情況,這無疑會讓美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裂痕更加擴大。

 

中東問題日益複雜

 

中國大陸在中東有著巨大的利益。首先,大陸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而一半以上的石油來自中東;其次,大陸希望改善對中東的投資與貿易,而中東也想藉此走出衝突對抗,使該地區的不滿和衝突逐漸消失;其三,大陸對中東的戰略與其對新疆歧異人士採取的政策和方法是一樣的,那就是提高教育水平,輔導就業、創業等。

中國一向認為,如果中東不安定,整個世界也不會太平。對伊朗、沙烏地之間的緊張關係,沙烏地或許希冀習近平充當調停人,但習近平始終秉持公正平衡的立場,沒有表示意見,也不靠向任何一邊。

以「遜尼派」為主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以「什葉派」為主的伊朗,最近因沙烏地處決一名伊朗「什葉派」教長尼姆爾,而引發了兩國交惡,旋即伊朗德黑蘭民眾在沙烏地阿拉伯駐伊朗大使館外抗議,沙國大使館遭到襲擊,導致兩國斷交。中國的穆斯林主要聚居在西北,西南雲南一帶也有回族。其中,新疆維吾爾族等穆斯林主要信奉「遜尼派」,「什葉派」教徒較少。

其實,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因處決教士交惡之前,就因敘利亞問題存在分歧。伊朗一向支持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沙烏地阿拉伯則支持反阿薩德的組織。

北京在聯合國否決了干涉敘利亞內政的決議,外長王毅則在北京先後會見了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副總理兼外長穆阿利姆,以及反對派組織「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全國聯盟)主席胡傑一行,顯示北京正努力加強與衝突各方的聯繫,以推進政治解決敘利亞內戰方案的進程。中國希望全國聯盟等反對派把握機遇,支持和配合聯合國的促和方案,不設前提條件地參加對話談判,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政治解決。胡傑也表示,全國聯盟準備無條件參加聯合國主持下的對話談判,並讚賞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所持的公正立場。

《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7款規定,任何國家不得干涉他國內政。不過,隨著在中東地區的大陸公民人數日益增長,大陸一貫主張的「不干涉立場」現已受到挑戰。鑒於中東局勢的複雜,大陸想要不選邊恐怕很困難,特別是2015年11月,一名大陸公民被伊斯蘭國(IS)處決後,中國承諾一定會擔負起保護其在海外公民的責任。

 

共同發展「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具有經濟、外交、安全戰略等意涵,它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章,而是帶動沿線國家和地區合奏的新樂章。伊斯蘭合作組織裡有一半是沿線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夥伴。

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國處於「一帶一路」的西端交會地帶,早先就同中國駝鈴相聞、舟楫相望,歷史和地理淵源決定了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夥伴關係,也體現出中國與中東實現共同發展的誠意。

習近平的中東三國之行,相較於中國同時成立的亞投行和金磚開發銀行,「一帶一路」規模不算大,但中國願與此三國共建「一帶一路」已重新燃起中東國家新的希望,這一變化不僅會影響其國內經濟與社會,更將影響區域及國際地緣政治的格局。尤其,中國希望將伊朗納入新絲綢之路戰略,這一項目對伊朗尋求金融和外交支持的中國基建、電信和消費品公司來說也極為重要。因此,這次隨行的商業代表團數量也相當可觀。

習近平與三國領袖商定在共建「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對接各自發展的戰略,實現協同發展和聯動增長。三國分別表示,全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並願成為「一帶一路」通往非洲和歐洲的支點。

三國在習近平訪問期間,分別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中沙還簽署了加強「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沙共簽署了14項合作文件,中埃簽署了21件,中伊則簽署了17件,這些合作文件涵蓋範圍包括經貿、金融、能源、通信、航空、航天、氣候變化等領域,大幅度拓展了具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如能貫徹落實,必將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過,「一帶一路」也不是沒有隱患,例如大規模、長期投資項目會有相當大的風險,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數是小國,比較容易受美、日、俄等大國的影響,這些都有可能使「一帶一路」的推動和發展橫遭阻撓

總之,習近平中東三國行,為中國分別與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國建立雙邊關係,以及推進「一帶一路」注入了新動力,並為中東的和平、安定、繁榮帶來正能量,也正式為2016年中國外交上的中東政策揭開了序幕。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大外交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