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升至56項,中國作為世界遺產大國的風姿再度引來全球注目。
中國再承辦世界遺產大會
7月16日至3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舉行。這是中國自2004年在蘇州召開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時隔17年後,第二次作為東道國,承辦世界遺產保護領域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
由於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以在線形式審議世界遺產議題。大會共審議了36項新遺產提名,其中34項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重慶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湖北神農架」的組成部分。大會還通過中國6項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報告,其中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保護管理示範案例,這是繼2018年大運河之後,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又一次獲此殊榮。
泉州曾是中國對外窗口
坐落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紀繁榮的亞洲海洋貿易網絡東端的商貿中心、宋元時期傑出的對外經濟與文化交流窗口。宋元泉州因其區域整合、多元繁榮的獨特發展智慧和卓越成就,成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港口的傑出範例。大會決議認為,該項目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獨特而傑出的港口城市空間結構,其中包含的22個遺產點,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產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10至14世紀逐漸崛起並蓬勃發展,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彌補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東方海洋文明空白,再次實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的輝煌歷史,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和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的精神追求。
自1980年代初開始,福建省、泉州市就意識到保護古城風貌的重要性。2001年11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曾主持召開會議,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案。次年,習近平再赴泉州調研,要求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隨後20年間,國家文物局指導泉州市、專業機構與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密切合作,不斷推進泉州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環境整治等工作。最後,又對泉州定位做出重大調整。調整後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主題更加鮮明,價值闡述更加清晰完整,遺產點從原來的16處增加到22處,最終確保了申遺成功。
中國已成為世界遺產大國
為了對文化及自然遺產做更好的保護、傳承並同世界分享,中國於1985年正式締結《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承諾與世界各國一起保護、傳承具有凸出普遍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
1987年,長城、明清故宮、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等首批6項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澳門回歸後一項重要成果,也見證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之後元上都(2012)、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大運河(2014)、絲綢之路:長安(2014)、土司遺址(2015)、左江花山岩畫(2016)、鼓浪嶼(2017)、良渚古城(2019)先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中國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目前,中國已成功申報56項世界遺產,穩居全球前列,包括文化遺產38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涉及考古遺址、古建築、文化景觀、歷史城鎮等各種類型,時間縱橫近百萬年,展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獨具特色的精神追求和一脈相承的生態智慧。
此外,中國現擁有不可移動文物總數超過76萬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擁有各類博物館5,535個,每年舉辦陳列展覽近2.9萬個,吸引超過12億人次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