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第一個國定公祭日|朱成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稱「紀念館」)位於南京市水西門大街418號,籌建於1983年9月,建成於1985年8月15日,建立在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以及遇難同胞遺骨叢葬地「萬人坑」遺址上。後經1995年、2005至2007年的兩次擴建,成為一座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紀念性遺址型歷史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的設立與開放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審查批准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公然把「侵略中國」改為「進入中國」,淡化和抹殺了侵華戰爭的性質,激起曾經受到侵華日軍嚴重傷害的南京人民的義憤。人們紛紛給南京市委、市政府寫信,要求就南京大屠殺事件進行建館立碑。鄧小平針對當時日本右翼勢力掀起否認侵華逆流,指示說:「岸信介(曾任日本首相)要搞滿洲建國之碑……我們就要到處搞日本侵略之碑,以教育廣大人民,教育子孫後代。」

1985年8月15日,紀念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紀念館正式落成並對公眾開放,成為中國大地上第一座抗日戰爭史紀念館。鄧小平親自於1985年2月3日為紀念館題寫館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紀念館一期工程主體建築由東南大學齊康教授義務設計,建有史料陳列廳、電影放映廳、鵝孵石墓地廣場、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浮雕、立雕等,榮獲「中國建築藝術優秀作品獎」和「中華百年建築經典」作品獎。

在建館的同時,還在全市南京大屠殺集體屠殺的遺址地─草鞋峽、燕子磯、中山碼頭等17處,豎立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並在全市所屬10個區、5個縣開展大普查,共查出健在的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倖存者、目睹者1,756人,建立了紀念館第一批歷史見證人的檔案。編輯出版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稿》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照片集》等歷史專著,填補了歷史的空白。一期工程建成後,紀念館先後被評定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的擴建與發展

 

在紀念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紀念館於1995年進行了二期工程擴建,相繼建成有標誌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遇難者名單牆、「萬人坑」遺址、改造展廳陳列等,被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及全國文明單位。

隨著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在國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來館參觀的人流量逐年增加,特別是紀念館於2004年率先實行免費開放後,每年觀眾人數達到100萬人次以上。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觀眾量與狹小展覽空間之間的矛盾,也為了便於新徵文物史料的展示,紀念館於2005年至2007年進行了第三期擴建工程,新館於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

紀念館新館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他將新老展館巧妙地融為一體,生動地展現了「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建館主旨。新建雕塑廣場、集會廣場、史料陳列廳、「萬人坑」遺址的改建、祭場、冥思廳、和平公園及館藏交流區域等,體現戰爭、殺戮、和平三個概念。

基本陳列《人類的浩劫》,展示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專題展覽《勝利1945》,展示了1874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華70年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禮、華北、華南及台灣受降典禮,以及對日本戰犯審判的史料。

史料陳列廳共展出3,500多幅歷史照片,3,300餘件歷史文物實物,140餘部歷史影像、影視片資料,25名日本老兵的證詞,14,000萬名遇難者和倖存者等歷史證人的個性化檔案資料,並根據歷史記錄資料和照片,復原了10多處歷史實景。特別是2007年4月,紀念館在擴建施工時,新發現的23具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也被原貌地復位在展廳負二層陳列展出。

 

國家公祭的設立與影響

 

2014年2月27日,第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7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決定」公布以後,得到全國人民的一致擁護和堅決支持,也得到世界愛好和平國家和人民的廣泛回應與支持。輿論認為,公祭活動具有內在向心力和氛圍感染力,它將會進一步凝聚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發中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發努力的熱情,堅定中國人民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事業的立場和信心。

紀念館過去舉辦了「南京各界人士就擬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專家座談會」、《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新書發表會、《二戰中的國際大屠殺與民眾受難》展覽開幕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南京國際和平學校普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資料公佈等活動。今年12月13日,還將在紀念館舉行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活動。

 

紀念館的活動與研究

 

紀念館建館29年來,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4,000多萬人次。韓國前總理姜英勳、日本國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樹等外國元首和政要都曾到館參觀。來自日本的中日協會植樹訪華團、「銘心會」訪華團、神戶「心連心會」、長崎日中友好希望之翼等團體,以及東京、名古屋、京都、廣島、長崎等地的學校,也多次組團來館參觀,舉行和平友好活動。

為讓更多人瞭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紀念館多年來先後多次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以及美國舊金山、日本名古屋、義大利佛羅倫斯、丹麥奧爾胡斯等30多個國外城市舉辦巡迴展覽,宣傳南京大屠殺史實,外展觀眾達150萬人次。紀念館還與美國、法國、俄羅斯、波蘭、韓國、日本等國的二戰歷史類型博物館、紀念館,建立了館際合作關係,推動南京大屠殺史的對外交流和影響。

從1995年起,紀念館先後成立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研究會」和「南京國際和平研究所」等學術研究機構,致力於南京大屠殺史的學術研究,並開展一系列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座談會等,並出版《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和《南京大屠殺史研究與文獻》等研究成果。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大屠殺的相關文學、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僅在紀念館展出的國內外影視作品就有《南京!南京!》、《拉貝日記》等24部。

多年來,紀念館開辦眾多宣傳南京大屠殺史的教育活動。譬如,從1994年起,在全國率先舉辦悼念遇難同胞儀式,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警示人們莫忘歷史;又如,從1997年開始,在全國率先舉辦和平集會,發表中國第一份南京〈和平宣言〉,在大學開展和平學講座、出版和平學教材,成立南京國際和平學校等。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沉痛歷史。傳承歷史的目的即是為了傳播歷史真相,也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如今,紀念館已成為國內外觀眾、特別是南京人民,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重要場所。在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外宣傳和平和歷史文化的交流中,紀念館已經成為展示和擴大南京現代化新形象的重要陣地和視窗。

 

(作者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