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莫言來台暢談文學之「終極夢想」|吳雨宸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應高雄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邀請,9月15日,大陸作家莫言在佛光山舉辦的「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發表「文學家的夢想」專題演講,這位「講故事的人」,藉由一則則故事,講述了自己從一個農民的兒子走向諾貝爾文學獎殿堂的經歷。9月21日,莫言在台北舉辦《盛典》新書發表會,又與現場600多名讀者交流,暢談創作感想。這是莫言第六次來台灣,也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次台灣之行。


成為作家 能吃餃子

  十幾歲時,莫言家一個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鄰居作為右派被遣返回鄉下改造,他告訴莫言說有個人寫書得了好幾萬元稿費,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天能吃三頓吃餃子。在莫言看來,餃子是最奢華的食品。成為作家就能吃餃子?那我也要當作家!於是關於文學的夢想,開始在莫言心中播下種子。

  可是當作家的夢想一點也不高尚。到了十七八歲時,夢想實施起來越來越難。於是莫言調整了自己的夢想,選擇了容易實現的一個:當兵。這是當時大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可以吃飽,可以讀書,可以當工農兵大學生,甚至可以當軍官,不回農村,或者坐辦公室。

  大陸農村在現在的很多藝術作品裡很美好,但在莫言的記憶裡,很可怕。莫言在《歡樂》裡寫過:「在這樣污濁的環境裡,即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銹。」因為年輕人毫無出路,看不到希望,極度的封閉,讓人完全看不到希望。所以千方百計逃出農村是當時年輕人共同的夢想。


成名作來自一個夢境

  1976年2月,莫言終於實現了第一個夢想,當了兵。到了軍隊後,吃得飽、穿得暖,還有假期,於是他的文學夢又開始發芽。

  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來自一個夢境,發表後獲得很多讚譽,認為是1985年改變大陸文學面貌的幾篇小說之一。這個時候,莫言才發現,原來這樣的小說能獲肯定,而這樣的故事、經驗,他有很多。之後,他的寫作像打開了閘門的水一樣滾滾向前,從此之後,他的小說源源不斷,寫著一篇時就有好幾篇已經構思好,在等著寫。

  從處女作發表到獲諾獎,有31年。開始20年,莫言沒把自己的小說和諾獎聯繫。後來漸漸有了文體的追求,自覺的追求。從一個無個性的作者到一個有個性的作家,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問他小說靈感在哪,莫言多次說來自夢境,如《翱翔》、《生死疲勞》。當然,夢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是憑空做夢。每個作家構思的方法不一樣,每個的靈感也不一樣。莫言經常在夢中有靈感,常常夢中醒來,開始寫作。夢也不是憑空產生,而是不斷思索。莫言認為,寫作需要訓練,也需要靈感;需要技術,更需要天分。這是一個綜合的因素。


文學獎很好,但終極是文學

  2012年,莫言終於得了諾獎,但是坊間也有非議。對此莫言認為,在華文圈,有很多作家都有資格獲得諾獎,他期待華文作家能再次站在諾獎領獎台上。

  莫言說,諾獎是一個作家的夢想,但不是終極夢想,文學獎很好,但終極是文學。對作家來說,終極是一代又一代的閱讀。很多事物在幾乎要忘記時才來臨。有時會有心栽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過分明確目的性和功利心會對藝術創作造成傷害,以獲諾獎為目的寫不出好作品。

  不過,莫言表示,得了獎後,最大的好處是沒人再追問他想不想得諾貝爾獎的問題,這讓他「放下了一個包袱」。

  莫言坦言,接下來仍會以大部分時間寫作,但現在的寫作方向不再寫社會批判,而是寫自己。他說,年過50後想向內看,要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別人。他也鼓勵現在的年輕人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寫自己的故事。他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作家和讀者,寫出自己的時代,就是好作品。


台灣「只是亂在立法院」

  在9月21日的新書發表會上,莫言表示,在大陸看電視看到有關台灣內容,常覺得台灣一團亂,天天在打架,道德水準下降得很可怕,以為台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來了才發現「亂只是亂在立法院,只亂在小小的圈子裡」,百姓其實非常友愛,道德水準非常高!

  他說,他去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時,看見很多導覽員義務為遊客服務,引路、講解,孜孜不倦。台灣社會各界都存在這樣為理想奉獻的精神,大陸也一貫提倡服務精神,這種基本精神是相通的,要保持仁心、做好事、說好話。

  談及台灣文學界的名家,莫言說,齊邦媛女士的著作《巨流河》,從大陸巨流河寫到台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還有司馬中原、朱西寧等很多台灣作家都可以獲諾貝爾文學獎。對於海峽兩岸的文學差異,莫言認為:「台灣的作家知識性更豐富,他們的作品裡引經據典的東西多一些。」

  莫言還強調,過去大陸作家寫「人」,帶有階級、政治的偏見,嚴重臉譜化。而他在寫作時注意避免這一模式,不會把國民黨的軍隊當鬼來寫,也不會把共產黨的軍隊寫成神。他指出,把人當人來寫,超越階級、政治偏見,才能寫出完整的人、真正人的形象,還給人真實的面貌。

  莫言新書《盛典》,收錄了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心路歷程,全書共16萬字,按時間順序真實記錄他獲獎期間的活動、演講、受訪及感想,包括日記13篇、演講實錄7篇、受訪實錄8篇,還精選了60多幅照片。

(作者係本刊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