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一中框架就是「馬習會」的底線|紀欣 在 Facebook 上分享!

   8月中旬,陸委會前特任副主委張顯耀,因不滿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突然遭逼去職,展開一系列反擊,引發台灣政治風暴,也連帶波及兩岸關係。

張顯耀去職案迅速轉為洩密案,他本人也從證人轉為被告,不論未來是否被定罪,其「洩密」內容傳得沸沸揚揚,其中又以「馬習會」的底線,最引人議論。

其實,大陸對「馬習會」的立場很清楚,也從未改變過,就是希望「馬習會」早日成局,但不接受馬英九以官方身分參與APEC,以免破壞一中框架。

一中框架是國共兩黨,在歷經六年的和平發展期,逐漸建立政治互信的情況下,才終於去年6月在「吳習會」上達成的共識:「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如此攸關兩岸政治基礎的重大共識,若因在APEC舉行「馬習會」而損及之,豈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APEC是一個國際性大型正式會議,從未出現一個國家有兩個元首或授權代表出席的先例。何況,台灣領導人不親自出席,這是APEC 涉及兩岸問題的遊戲規則,行之多年,兩岸對此亦皆無異議。「馬習會」若選在APEC同時舉行,確實極可能會予人兩岸是「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印象。即使馬英九刻意謹言慎行,但現場會發生何種狀況,既無法事前預防,當場也不見得能迴避得了。再加上,國際社會將如何解讀,在野的民進黨又將如何扭曲、渲染,都是未知之數。

平心而論,「馬習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標示著兩岸對峙長達65年後,當前在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主席願意面對面,化解因國共內戰延續至今的政治對立,使中華民族從分裂走向統一之路向前邁進一大步。馬英九以執政黨主席身分與大陸新一屆領導人見面晤談,自然比2005年連戰以在野黨主席身分展開「破冰之旅」,意義更為重大,也將對兩岸政策產生實質的影響。此外,「馬習會」無疑用行動昭告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及國際社會:台海問題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必須,也只能,靠雙方協商解決。

馬英九若能體認到「馬習會」以上的重大意義,就應該會同意,首次「馬習會」是不是要在APEC期間及會場見面,他是不是要以官方身分前去,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兩岸,乃至國際社會,沒有人會否認,他代表台灣執政當局,在決定兩岸的前途上有充分的發言權,而歷史也一定會記下這一個讓國家走向完全統一,中華民族走向真正復興的里程碑會議。

隨著時間逼近,兩岸目前又處在張顯耀事件所引發的政治氛圍下,要在11月APEC實現「馬習會」,困難度的確愈來愈大。所幸,馬英九的任期還有一年多,仍有時間在卸任前選擇雙方都滿意的時間、地點實現「馬習會」,而大陸高層也充分瞭解馬英九的任期所剩不多,應好好抓緊難得的機遇,盡早促成「馬習會」。

對「馬習會」,我們樂觀其成、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