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應建構「共同歷史認知」|李鎨澂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日前民進黨政府挾執政資源,大幅修改歷史教科書課綱,把中國元素打散甚至消除。

必須說,獨派為此建構了一套綿密而成功的產業鏈:從製造「台灣地位未定」、「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中國文化落後愚昧,台人賴荷蘭日本開化啟蒙,因此台灣必須在政治與文化上脫離中國拘束而獨立」的理論開始,到有計畫地在學術界培養大批博士,從而掌握學術的評等權力,再到組成大批編寫並審查課綱的人力資源等,吾人除批評外,應如何因應蔡政府凌厲的教科書攻勢呢?本文以為可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呵護鼓勵台灣民間仍有的中國認同。

民間編寫編排教科書的方式多元、活潑,可製作有豐富圖文的歷史讀物或視頻影片,廣求傳播。當然,獨派史觀的書籍汗牛充棟,編寫精美,更有外國右翼的翻譯著作推波助瀾,情況確實艱困。所幸中國人對於國家與族群的認同形成,是數千年的文化歷史所積澱,大不同於近代歐美民族國家的人為塑造,要從骨髓裡解構,並不那麼容易。另外,兩岸與全球大環境在激烈變化,台灣民意對此也有回應。

8月1日,親綠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46%民眾贊成在「兩岸同屬一中」的架構下與對岸談判,不贊成的有36.7%。相較於2017年初的調查,贊成者僅36.2%,不贊成者則有47.2%,顯然大幅逆轉。

8月20日,另一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對於兩岸是否同屬一中,27.4 %基本贊成,64.3 %基本反對。但這已比2016年5月調查,「不贊成」比例下滑了14.2%,而「還算贊成」兩岸同屬一中的民眾則增加了11.3%。該民調主持人游盈隆說,這似乎印證了「中國引力在台灣增強中的觀察」。

這兩項民調內容不太一樣,一是「贊同兩岸一中為談判基礎」,另一是「是否贊成兩岸一中」,兩者差距還是很大。然而,民調數字通常只能作為參考,重要的是趨勢。兩份民調都可看出,贊成「兩岸一中」的情緒(未必是意願)在這兩年來有相當大的上升。似可體現台灣民眾在逐漸擺脫獨派的仇中思維,開始理性務實思考兩岸問題。

另外,韓國瑜在高雄打出「政治讓台北去搞,高雄只管賺錢」論述,意外大受歡迎;柯文哲「兩岸一家親」也沒影響他的人氣。由此可見,由於台灣民眾仍有深層的中國文化認同,不易受到人為因素消滅,加上台灣深陷經濟政治困局,都促使台人在歷經30餘年的「去中國化」歷史教育後,開始務實思考兩岸的未來。

二是兩岸民間實應努力著手「共同歷史認知」的建構。

惠台31條的第23條是「支持鼓勵兩岸教育文化科研機構開展中國文化、歷史、民族等領域研究和成果應用。」顯見大陸也意識到此一問題,期盼藉由此條的機制,兩岸民間能展開探索、建構共同的歷史認知。

 

(作者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