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大陸經貿外交劃破日本「圍堵中國」戰略|李中邦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近年來,中國大陸崛起跟日本施展的「圍堵中國」戰略,一直是東亞國際政經角力的大戲碼,今年7月炎夏,這鬥爭交鋒得更火熱。過去被美、日用「威脅論」抹黑的中國大陸,在拓展經貿關係上大有斬獲,而戰後打著「和平國家」、「經濟立國」招牌的日本,則從國內到對外頻頻推升軍事動作,加大「圍堵中國」的力度,反而形成了好戰日本vs.經貿中國的新態勢。

日本漸失和平形象

日本政府為全面配合美國重返亞洲及重新軍事部署,又想拉攏北約組織 (NATO),成立了國家安全會議 (NSC)、國安局;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連續兩年調高國防預算,購買美製武器;用「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替代「武器輸出三原則」,出口武器裝備零件。在政策執行方面,則由安倍晉三首相帶隊,外相岸田文雄、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和國安局長谷內正太郎等人連番出訪,跟各國訂定經濟或軍事協定、進行情報合作。

截至7月底,安倍總共出訪高達47國,這種特別的「首腦外交」含有建構「包圍中國網」的目的。曾有日本媒體稱讚「除了中國與韓國,所有東亞國家都是親日的」。安倍還多次在別國的國會或國際會議上,如布魯塞爾召開的北約理事會、新加坡香格里拉會議,批評中國。

7月1日,安倍的臨時內閣會議躍過民主程序,逕自決定變更憲法解釋,打開67年來日本憲法禁止動用的集體自衛權。

1945年制訂的聯合國憲章第51條規定,主權國家擁有單獨或集體自衛的固有權利。在美蘇冷戰體制下,兩陣營分別成立了北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集體自衛權便多次成為軍事大國軍事介入他國的藉口。也就是說,如果美國或「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要求日本參加戰鬥,不管國際法上有無正當性,日本都可出兵,甚至政府「解釋」符合條件,日本就可發動先制攻擊了。

中韓經貿關係大幅突破

當日本針對中國連續在國際出招之際,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3日率領80多位領導階層官員及200多家大企業,到韓國首爾進行兩天國是訪問,與朴槿惠總統會談,發表聯合聲明,達成「年底前完成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共識,並簽署外交、金融、環保等12項合作。長久以來,大陸領導人都是先去北朝鮮、再去南韓,南韓總統是先到日本、再到中國。這次習近平未與金正恩會談,朴槿惠也尚未見安倍,就先舉行了習朴會,象徵中韓經貿關係大幅突破。

日本媒體先前就對朴槿惠遲遲不見安倍有所批評。習朴會既成,日媒不反省日韓關係倒退的真正因素,只一味地指稱習近平訪韓是中國在「分化」美日韓。

安倍為反制中韓,向敵對的北朝鮮示好,解除對北朝鮮的部分經濟制裁。然而,北朝鮮不可掌控,數日後又接連試射導彈,遭日本抗議。中韓經貿擴大交流、合作,安倍空洞地討好北朝鮮,實效是小巫見大巫。

習近平剛返回北京,7月6日又迎來德國總理梅克爾第7度訪問大陸,同行還有德意志銀行、空中巴士、漢莎航空等大企業的領袖70多人。中國有廣大的市場,德國有科技、工藝和資金,且是歐盟最具實力的國家,互相互補需求,尤其當前美、日聯手在亞洲壓制中國發展,美國國安局竊聽梅克爾通訊的怨懟未消,日前再爆德國情報局人員遭美國收買、洩密醜聞,種種事端發展,更催化了中德關係,三天下來,兩國簽訂了價值20餘億歐元的交易契約。

安倍赴澳洲、拉美

7月8日安倍跑到澳洲,在眾參兩院演講,並與總理阿博特簽署《日澳經濟夥伴協議》和《防務設備和技術轉讓協議》,後者顯然是安倍希望「聯澳制中」。7月17日,日本國安會議決定向美國出口飛彈零件(最初的是F-35戰機零件),並與英國共同研究戰鬥機上的導彈感知器技術。此跡象顯示,日本現階段想先打入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5個英語國家合組的「五眼」(Five Eyes)情報聯盟系統,監視全世界,分享秘密資訊。其中美、澳、英3國,已經或即將跟日本定期舉行外交部長加國防部長的「2+2」會議。

7月中旬,習近平出訪中南美洲,15-16日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五國(BRICS)領袖第6次會談。之後接續訪問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所到之處簽署的都是跨國、連接兩洋鐵路,以及投資、貿易、金融、能源、農業、基礎建設等合作事項。

相對的,7月16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舉行的「日本與中亞五國外長對話」,發表了一份「牽制中國」的《聯合聲明》。7月25日習近平剛返回北京,安倍就跑到中南美,訪問墨西哥、千里達‧托巴哥、哥倫比亞、智利、巴西五國。習近平走到哪,安倍就跟到哪,問題是,他能超越中國大陸先種下的巨大經貿影響力?

日本圍堵是畫餅充飢

如果不受「威脅論」之類的偏見干擾,客觀看待大陸領導人與外國領導人的會談、聯合聲明及所簽署的文件,可以發現,中國大陸認真地在執行經貿外交,不涉及軍事、不針對別的國家。反觀日本,無論出訪或邀訪,安倍及其幕僚都在汲汲營營於「針對中國」的外交,推銷符合美日利益的安全觀,離間中國與周邊鄰國的關係。表面上,美日似乎獲得部分國家的認同,但那是很空泛、脆弱的。美日若非心虛,歐巴馬何必在習近平出席金磚五國會議的緊湊行程中,突然要求電話會談?而習近平出訪拉美,安倍也立即後腳跟進(非洲也有類似情形)?

尤其,安倍為了推升日本的影響力,在東南亞慷慨經援贈巡邏艦、援建水力發電廠等,留下不少承諾,但要落實之際,日方便開始刁難而延宕,讓受援國家「空等待」,累積不滿。東南亞國家跟大陸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且規模大於日本,鑒於韓、德、拉美的經驗,只要大陸專心在經貿外交、培養人脈、援助開發上保持優勢,那麼日本的「圍堵中國」戰略只能畫餅充飢。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