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心,當代最重要的南管音樂家之一。1966年生於福建晉江縣,4歲開始學習南管,1992年定居於台灣, 2003年創辦心心南管樂坊,秉承南管當代傳唱使命,勇於突破傳統窠臼。重要作品如《葬花吟》《琵琶行》《昭君出塞》《胭脂扣》《霓裳羽衣》《聲聲慢》等等,演出聲情並茂,形象動人。曾獲大陸「通美盃」全國銀榜獎(1986),「福建南音廣播大選賽」第一名(1988),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演唱獎(1995),且以《靜夜思》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 (2004)。
過農曆年前,兩岸著名的南管藝術家,同時也是「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王心心,為年逾80歲的父親王加和,在樂坊舉辦了一場專場表演。王心心說,「爸爸一直很想上台表演,可是如果認真安排他演出,他又會緊張。於是我就想這個場地應很適合給他老人家熱鬧一下。」為此,她親自下廚,準備了幾十人份的潤餅、焢煮一大鍋麵線湯及滷豆乾,感謝好朋友們的捧場。
音樂奇才的傳奇人生
王心心,1966年出生於福建泉州,靠著自身的天份及努力,精習各指譜大曲,又因對琵琶、洞簫、三弦、二弦、唱工皆精通,有「五塊交椅坐透透」的稱謂,是南管界少見的音樂全才。1984年以術科第一名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的南管專科,後來任職福建泉州南音樂團專職樂師。手捧國家鐵飯碗的她,1992年離開故鄉嫁來台灣,與「漢唐樂府」創辦人陳守俊結婚。初來台灣的她,無一親朋;24年過去,「心心迷」像夜空星星數也數不盡。
南管,是中國最古老的樂種之一,秉承唐大曲遺規,至今以「音樂活化石」之名活躍於閩南、台灣及東南亞華人地區,名曲有《陳三五娘》、《韓熙載夜宴圖》等;南音,以泉州話語唱誦,起因於元朝統治漢人,推行蒙文為「國語」;而泉州堅守漢語,得以弦歌不輟;古樸中帶著極簡的風格,是婚喪喜慶各種場合都不能缺少的音樂。
南管樂手座椅的排列如廳堂式,採兩兩相對;演奏時通常會不自禁閉起眼睛,有時閉眼超過30分鐘,跟一般面對台下觀眾表演的形式很不一樣,比較像是演奏家把自己隱藏起來,彼此圍在一起,萬事以和為貴,烘托出音樂的完整性,是一種用心交流,用心聽的音樂。
王心心回憶,「剛開始到台灣,在舞台上演出南管,面對前面的觀眾,根本不知道眼睛要看那裡。」她印象深刻,第一次到台灣,她拿著父親親手做的琵琶彈著彈著,突然哽咽,唱不出來了;吹著洞蕭,眼淚一直流不停。從那一刻開始,她才感覺奇怪,為什麼南管音樂讓她有一種思鄉的感覺?「因為在濃濃鄉音中長大,從來不知道南管音樂是這麼有感情,跨過一個海峽到了彼岸才知道,南管音樂有這麼多豐富的感情。」
自稱「南音就像我的搖籃曲」的王心心,母親家裡做手工琵琶,父親是南管的重度愛好者。從小就被爸爸抱在懷裡學習南管音樂的她,4歲開始受邀到婚禮場合表演,常常唱到半夜2、3點、唱到嗓音沙啞,唱到睡著了才回家。她回憶童年,「我小時候住鄉下,沒有什麼娛樂,晚上大家坐在一起,就是玩南管,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別的音樂。」
外貌清麗 充滿古典氣息
王心心,外貌清麗,舉止客氣,全身充滿古典氣息;音質文正,韻情深邃,每次演唱,總是票房保證且獲滿堂彩。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曾推崇她的表演,「她尚未出場,我們靜默等候;她一開口,我們便不知道自己在哪了。」事實上,定居台灣後的王心心,作品曾勇奪1995年金鼎獎最佳演唱獎、2004年更以《靜夜思》拿下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2015年榮獲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的電影《醉‧生夢死》裡的南管《將進酒》便是由她主唱。
不論是唱功或南琶技法,都有極高的造詣的王心心,嫁來台灣後在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做音樂總監。2002年,王心心離開「漢唐樂府」,獨立創辦「心心南管樂坊」,一心希望南管在當代有新的面貌展現。除了致力恢復清音雅樂的傳統,也做了許多跨界的嘗試,找尋南管的新方向。
譬如,2005年11月與台北越界舞團聯合製作、於台北中山堂光復廳演出的《王心心作場》。《王心心作場》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跨刀藝術總監、文學家蔣勳擔任顧問、羅曼菲及吳素君擔任編舞、林克華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並遠赴香港、日本禮聘知名服裝、道具設計師合作,為這齣標榜為新型態的「南管音樂舞劇」,注入跨國現代元素。她猶記得,2005年《王心心作場》宣告記者會,「我向來都是坐著彈琵琶,那一次要我從坐椅站起來走出去,我兩隻腳怎麼樣都跨不出去,差一點跌倒。」
想起母親 創作南管佛曲
又如,王心心還將南管唱詞題材從男女情愛擴張到以唐詩宋詞入樂,甚至進一步與詩人余光中合作,選用新詩〈鄉愁〉〈洛陽橋〉譜出南管新韻;王心心知道南管樂音欠缺佛曲,「我老家旁有個三太子廟,南管曲館一直在廟裡唱南管給佛祖聽,但相關作品不多,又加上小時候媽媽拜拜虔誠祈求全家平安的印象,這些都讓我想為南管多寫一些佛曲。」3月10日至11日將於國家兩廳院演奏廳推出的《此岸‧彼岸》,即可聽聞。
《此岸‧彼岸》邀請曾為雲門舞集與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及主要舞者吳素君,擔任導演共同製作。傳統的南管曲館會於春秋兩季為南管祖師爺孟府郎君舉辦祭典,上半場的《春祭》,演奏的就是春天祭典時的樂曲,除了南管傳統編制外,將加入舞者進行演出,展現傳統南管懷古敬賢的儀典特色。
下半場《此岸‧彼岸》則是王心心以觀音大士為主題的南管新編曲目,其中的〈心經〉,形容菩薩的智慧就像一艘船,載著人們由此岸渡至彼岸,抵達佛的國度。
王心心說,媽媽是虔誠的佛教徒,特別是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之際,每天清晨4點即起床,虔敬地持誦佛經,祈求觀世音菩薩為全家人消災解厄。多年後,她領悟到母親的容顏正是菩薩在世間的諸多美好形象之一。於是後來花了兩年多時間創作〈心經〉、〈白衣大士神咒〉等曲目,誦讚菩薩的智慧。
過去炫技 而今回歸單純
王心心自剖《此岸‧彼岸》音樂會,「這次可以說是從很生活、很人間,到了仙境這樣一個國度的感覺。」她坦言,「以前演唱時總忍不住追求技巧難度的表演方式,現在我開始懂得減法的藝術,總覺得有一個更素樸的旋律在前面等待著我,於是一減再減,終至繁華落盡,整個創作過程就好像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進行了一場對話。」因而,《此岸‧彼岸》單純回歸到南管本身清雅古樸的音樂風格,秉持著「最古老即最現代」的理念,是一場韻味十足的表演。
《此岸‧彼岸》導演吳素君也說,王心心形象典婉,「由心心這樣的形象跟聲音演唱〈心經〉、〈南海觀音讚〉等這樣的曲目,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神曲。」
讓南管受到國際重視
現在王心心名聲遍及國內外,經常應邀去日本、歐洲等各項重要藝術節演出,為國際人士所驚艷。吳素君作證:「南管不光是代表國家的音樂,而是一種世界級的音樂,南管在法國非常受到歡迎,心心每次到當地演出,都獲得熱烈迴響。」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藝術節的重要節目之一《馬可波羅神遊之旅》即邀請王心心參加演出。全劇在現代舞的基礎上,充滿超現實的風格,還帶有卡漫的前衛元素,依據中國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主題,呈現馬可波羅超現實的旅行想像。王心心於劇中飾演中國女王,揭開序幕帶領觀眾神遊各地。原本擔心傳統南管如何與前衛多媒體的法國舞劇結合的王心心,也沒想到自己居然有這麼大的可能性。
吳素君在《此岸‧彼岸》記者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話,「這次的節目如果有什麼特別值得說的,就是很高興參與打造國寶的過程。」吳素君與王心心結緣於1996年,當時漢唐樂府《豔歌行》找吳素君導演,「因為看到心心,才發現自己很喜歡南管音樂,因此萌生跟她合作的意願。」
像吳素君這樣,一路相陪相挺王心心至今的友人,在王心心輕聲細語的邀請下,群聚樂坊欣賞王爸爸的個人秀。聚光燈下,王爸爸熱出一身汗,嫌身上帥外套礙手礙腳的;聚光燈外,南管大師變身小女兒,柔聲叮囑爸爸:「你不用緊張拉,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