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對台政策硬更硬、軟更軟
十九大報告充滿習近平強人政治意志的表現,不僅增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重新定位中共的論述;對台政策論述內容所運用的語彙充滿「習式風格」,尤其標誌在「第十一項」的「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中。
習近平在十九大政治報告中,談及「一中原則」共五次,「九二共識」計四次、統一四次、一國兩制兩次;反對分裂國家、分裂祖國、反對台獨分裂等六次;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有三次、兩岸和平發展、穩定四次。從這一政策論述內容來說,「反獨漸統」為當前對台政策主軸,「九二共識」仍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為穩定兩岸關係發展定海神針,且硬化為「一中原則」。
習明白點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不讓兩岸關係有模糊的空間,劃清楚「一中原則」的底線及紅線;尤其是「六個任何」的表述,是對「任何形式台獨」最嚴厲的警告,不僅擴及「去中國化」等文化台獨、柔性台獨,更牽制法理台獨。
我認為,「反獨漸統」是當前大陸對台政策的主軸,我不講「促統」,因為促統有壓迫感,習用了更好的語言:兩岸一家親、台胞居民待遇、心靈相契,統一是漸進的過程才不會引起台灣人反感。
習曾於2014年提「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次報告中改為「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見「社會」面向,這固然未將兩岸公民社會本位納入政策論述,卻可防止兩岸社會衝突被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所激化。同時,經濟文化交流本身爭議衝突較小,而社會融合發展則涉及認同及長遠關係的建構。
台灣智庫曾在今年6月針對香港主權移交大陸20周年做民調,問題之一,是否接受「與中國統一,實行一國兩制」,有73.2%的民眾不接受,但也有18.5%的民眾接受。然而,陸委會揭示「台灣的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絕對是台灣2300萬人的共同選擇權」,提出「絕對是」如此強硬的說法,不僅忽視國際政治及兩岸結構現實,也違反憲法預設的國家統一立場。
對照十八大提出的增進「一個中國框架」認知,十九大直接講「九二共識」等同「一中原則」、提出「六個任何」反對任何形式台獨,顯見大陸在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對台政策走向強硬。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大陸提出「居民待遇」、「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也無急躁促統、擬定統一時間表的說法,這是對台灣人民釋出善意,符合「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對台政策雙主軸,也就是對台灣當局立場強硬,對台灣民眾則態度柔軟。
林明正:台獨主張已劃下句點
或許有人認為這次報告有關台灣部分,又是重彈「九二共識」這些老調,但如楊老師所言,中國人講大原則,會告訴你勿踩紅線,但不會說踩紅線的後果。像韓戰爆發時,中國大陸告訴美軍不可踰越北緯38度線,美軍心想越過又如何,不料中國立即派出志願軍,致14萬美軍傷亡,從此美國知道中國言出必行,對大陸講話有所忌憚。今天大多數台灣人在藍綠媒體的影響下,也認為十九大報告沒什麼新意,他們沒看到台獨主張已劃下句點。今年大陸遼寧號艦隊沿著海峽中線航行、轟炸機繞行台灣東側海域做遠航訓練,這些均表示兩岸分治的楚河漢界不存在了,大陸慢慢推向你,愈收愈緊。
十九大報告提到,「『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港澳問題的最佳方案」,同時強調「堅持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這段話其實也適用於台灣,因為「一國兩制」確實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案。只是,如何向台灣民眾解釋這是對台灣最好的統一方案,以及如何在台灣發展出堅實的愛國者主體,作為未來「台人治台」的重要骨幹,是島內統派必須思考,並且著手開展的工作。
其次,報告中提到「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很多人問什麼是實質國民待遇?此次台灣省代表團有一位盧麗安代表,她出身高雄,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認為她就是受惠於國民待遇的表率,台灣人若願意接受「一中」,必然有機會當黨代表、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曾有香港人問為何不能加入解放軍?從盧麗安的例子看來,未來港澳居民加入解放軍不是不可能。
另外,我想國民黨會很慘,他們至今還想走「一中各表」的老路,其實根本無路可走。民進黨搶著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這使國民黨真的很尷尬,不知道如何自處。
台灣的統派不該只是坐等統一的空想主義者,隨著2018年縣市長選舉,以及2020年的台灣領導人選舉即將到來,統派必須結合起來,成為一股新興的第三勢力,在國民黨進退失據、土崩瓦解的情況下,成為台灣愛國者的希望,成為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者的依託。
最後,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至今仍壓在台灣人民身上,要完成祖國統一、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帶領台灣人民擺脫帝國主義的宰制,這是台灣統運人士的長征路,我們必須繼續前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紀欣:堅持「一國兩制」有多層深意
習總在報告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編按,10月24日十九大閉幕式上全體代表通過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在這樣的前提下,習總講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我認為有多層深意。
一是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任何統一方案都離不開「一國」的前提;二是「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台灣人民目前不理解或不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仍然可以支持統一,因為兩岸將實施不同制度;三是避免大陸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受到外界或有心人士的說三道四或刻意干擾。
另外,兩岸的「一國兩制」自鄧小平提出至今只是方針,有關「兩制」的內涵及類似基本法的制定,都有待兩岸協商敲定。在台執政的民進黨或在野的國民黨都無心做這件事,但學者及統派可以先行討論,並公開徵詢民眾的意見,這不僅可直接爭取民心,凝聚社會共識,也可向朝野政黨及政治人物施壓。
接下來第二輪發言,請各位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發展,表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張麟徵:中國拿回世界話語權
我認為,習總的戰略思維真的很高明,他知道西方只求一己之利,不管別人死活,但他以西方之矛攻西方之盾,在既有的西方架構下顛覆西方,拿回話語權,又另闢蹊徑,透過「一帶一路」,與全球創造、享受財富。
習總講台灣問題:「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可見解決台灣問題,對大陸而言,根本不是問題,我懷疑台灣有本錢談「一國兩制」的內涵。
楊開煌:習總提出三個價值觀
習總是世界領袖,他在報告中推出三個價值觀,對人類未來發展十分重要。
一是人類發展觀,世界至今南北失衡,三分之二的國家過得很不好,發展是人類未來最重要的事;中國的發展不是以鄰為壑,把困難或災禍轉嫁於他人,而是大家共商共利共享的發展。
二是生命共享觀,他堅持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包括文化、生態各方面,極具未來價值。
三是海陸戰略觀,自1789年爆發法國革命後,提出「自由平等博愛」,200多年來引領了全球新價值,被奉為圭臬,但它套在帝國主義身上,變成我可以有自由平等,但你未必有自由平等。中國要改變這種不公平、不正義的價值觀,創造新的公平正義觀。
我認為,中國具有發展這三個價值觀的「潛實力」,我們應在此思維下提出兩岸關係新論述。
陳建仲:建議統派成立智庫
我對兩岸統一工作有幾點看法,樂觀面是統派可在弘揚中華文化工作上多施點力,國民黨時代跳跳筷子舞,就喊這是復興中華文化,根本是隔靴騷癢,我到了大陸親眼看到崑曲《牡丹亭》,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文化,那比政治宣導迷人多了。
我也建議統派應該開拓資源,成立自給自足的智庫,每一個月發表兩岸情資分析報告、做民調、舉辦研討會,在台灣掌握話語權,發揮言論的力量。
有關台胞享國民待遇,據我所知,有台灣人在大陸國企工作十幾年,但因為不是中共黨員,升遷不順,也有台生拿到博士後想去大陸偏鄉教書,可是因政策制約而沒辦法去。這些都必須逐步改進。
我比較悲觀的是,民進黨透過網路,散播錯誤訊息,例如:網路在十九大期間出現北京不准買菜刀等離譜訊息。我一直認為,民進黨想要抓住最後一波住民自決的風潮,指望台灣有朝一日也能公投獨立,這樣看來,未來兩岸不見得能和平統一。
柳金財:和平統一才是政策的主旋律
十八大報告曾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這些在十九大報告中全部被刪除,可以說是奠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國共關係已經動搖,而民共關係又沒有共同政治基礎,兩岸看來必須先拉回到「一中原則」共識後,才能談建立兩岸政治關係、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兩岸和平協議。
習總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與國家統一目標相聯繫。所謂兩個「一百年」時間,分別在2021年中共成立一百年,然這是大陸當局建立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期間,這顯示大陸採取非和平、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百年」則是2049年中共建國百年,如果強化漸進式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是途徑,這也意味「和平統一」才是對台政策的主旋律。
林明正:應在台灣設立統一基金會
大家都知道從事統一工作在台灣備受壓力,最近統派言論被封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像統派人士的臉書經常被封鎖,甚至被刪除。如想台灣統一運動發展壯大,我覺得有必要籌措資金,設立「統一基金會」,協助各個統派團體舉辦活動、資助統派學者做研究、出書,讓有意從事統運的青年有一份固定工作。另外,有蘿蔔,也要有棍子,例如對於親台獨的台商,大陸應該加強導正,甚至警誡,如屢勸不聽,就沒必要讓他們在大陸賺錢。
紀欣:統一在望、加緊努力
我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一個時間更接近統一,我們在台灣要對兩岸和平統一有信心,也要加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