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國台灣製造」的意義和影響|張一飛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出產地標籤」早已成為世界所有產品必須標示的信息,至少要在包裝上標明。這種法律要求有許多原因,主要是為進口檢查和關稅審核之需。從貿易觀點來看,「出產地標籤」給消費者有比較不同出產地產品的機會,也讓出產地廠商有責任感和競爭心,讓產地等同於高質量。

 

出產地標籤代表品質

記得「美國製造」曾在多項產品,像拖拉機、卡車、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享有高品質的聲譽,其他地方製造者難以與美國的產品競爭。19501980年代,「日本製造」最早被人們認為是質量較差的仿美製品,後來日本產品質量越來越進步,價格也越來越有競爭力,才改變了消費者的印象。以音響設備和電視機為例,後來居上的SonyRCA打出美國和世界市場。

當亞洲四小龍從製造業崛起,與美歐日產品競爭,他們的出產地標籤,除了因應貿易法之需,也產生了質量信譽功效。

「台灣製造」經過很多年的經營,多種食品、運動器材和電子產品等的成功外銷,才達到與「高質量」、「價格競爭力」等同的信譽。

當然,中國大陸是緊跟著的競爭者,只不過它發展進步特快,且橫跨很多製造業領域,從後面趕上歐、日、美。這是美國擔憂的原因,但保護主義絕不是一個代替競爭的辦法。

全球化淡化了出產地

當世界經濟漸漸進入全球化,
全球經濟就至少有三個理由要求在生產和貿易上做更多的合作:第一,節省自然資源和能源。第二,有效利用資金、技術和人力。第三,提高運輸貨物到市場的效率。所以,一個產品可能會在幾個不同的地方生產,然後在不同地區製造或組裝,運輸和分配到不同市場。這就意味著一件產品包含很多個不同出產地標籤,自然而然地淡化或糢糊了任何一個出產地標籤在法律、質量和價格競爭力上的意義。

生產貿易全球化,利用了資金的流動性和融合性,以及由合作產生的利益,為人類帶來不少好處。國際間的合作,尤其在國際企業的領導下,可以在製造、再製造、分配、運輸和營銷等各層次作業上增加效率,減少重複,從原料到基本元件,大量生產通用零組件,特殊製造和最後組裝等等。從生產到營銷都可以分段設置在靠近原料,或靠近人力資源,或能源所在,或工廠地段,或運輸中心,或市場附近、消費者的所在地。這些考量完全以經濟效益為原則(節省自然資源、能源對消費者有利),和為什麼消費者製造什麼產品(決定銷售管道和方法)。

可以說,「出產地標籤」的意義表面上淡化和模糊了,實際上,對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和價格競爭力仍有密切作用。尤其,有時「出產地標籤」是基於政治考量,而非經濟考量。

出產地標籤可有政治考量

自從美國把對貿易不平衡的憂慮變成對競爭伙伴施加壓力,以國家安全為由實行保護主義,全球化的經濟貿易就鬆垮和倒退了。美國單方面開啟了關稅戰,迫使貿易伙伴談判新一輪的貿易協定,包括日本、韓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國家和中國。美國特別敵視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

保護主義起源於弱小或未開發國家在自由貿易市場的競爭。大的經濟體有時會容忍未開發國家的保護主義,但保護主義最終會引來報復性的保護主義,逼迫貿易伙伴走向談判,締結雙方都可接受的貿易協定。

川普上任後,即開始以國家安全為由行使保護主義,並特別劍指中國。除了發動關稅戰外,美國對中國又發起了科技戰,禁止華為在美國銷售全球領先的5G網絡通訊產品,並且不准美國公司出售任何產品給華為,甚至包括含有「美國製造」的晶片和 IC產業中的外國產品。這項法令,完全是以政治,而非經濟觀點出發,是保護主義的極端。毫無疑問的,這會把已經繃緊的中美貿易問題提升到更複雜的層次,不僅對中美經濟,對全球經濟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台灣面對「中國台灣製造」

台灣的民進黨政權,一直在加劇抗中的情緒,為台獨籌謀。蔡英文連任勝利後會更積極、主動地作為美中博奕的棋子。台灣禁止了任何通訊終端器材使用「中國台灣」在台灣銷售。這條例顯然是針對華為手機和其他中國產品而來,與美國一個鼻孔出氣。這將會引來中國大陸的報復,發布從台灣進口的產品必須要有「中國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China),方准入關。

儘管台灣財政部已於4月下旬澄清表示絕無此事,中國海關目前並未針對進口物品發布新措施。但未來不是不可能實施。而禁運所有的「台灣製造」產品,等於台灣30%的出口產品被禁,若台灣不順從,遭受的經濟打擊將十分嚴重。而且,一旦規定必須貼上「中國台灣製造」,是很容易監督、執行的。

台灣應該做出明智選擇

到時,台灣可以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接受一個和平的、互惠的、繁榮的兩岸共存關係,第二則是孤立的、虛幻的獨立夢想。第二個選擇對台灣民眾而言,根本不是選項。建議政客應當聰明些,放棄沒有意義且無法實現的獨立運動,並了解,與大陸14億同文化、同語文、同膚色、同美食和有最接近基因的同胞,是不可能割斷關係的。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