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葉芸芸繼承葉榮鐘志業,致力還原歷史真相|徐秀慧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日據文史學家葉榮鐘之女,葉芸芸,整理出版了《葉榮鐘全集》,並畢其一生繼承父親的志業,致力還原台灣光復前後的歷史真相。

 

  葉芸芸,出生於台北市大龍峒,父母親均為鹿港人。1973年旅居美國,關注台灣現代史: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以及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之探索,先後出版三本相關著作:《證言2.28》(台北:人間1990)、《愛憎2.28》(與戴國煇合著)(台北:遠流1991)、《餘生猶懷一寸心》(台北:印刻2006)。

曾主編以台灣留美學生為讀者對象的《台灣雜誌》雙月刊 (1978~1983),創辦在紐約發行的月刊《台灣與世界》(1983~1987),擔任發行人。 

近年來整理父親葉榮鐘的遺稿,完成《葉榮鐘全集》共12集的編輯與出版 (晨星2000-2003)。並整理葉榮鐘藏書、手稿資料與書畫,分兩批捐贈給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業已完成數位資料庫。

葉芸芸另編有:《中共對台政策與台灣前途》、《兩岸接觸與比較》、《當代人物談台灣問題》(人間1988);葉榮鐘著《台灣人物群像》(時報文化1995);周夢江、王思翔著《台灣舊事》(時報文化1995);《葉榮鐘選集》(人間2015)等書稿。迄今仍在《兩岸犇報》、《觀察》撰寫專欄著述不輟。

 

初見葉芸芸時我喊她葉老師,她總要糾正我說:我不在學院教書,不要叫我老師。當時壓根沒想到2015年我會和其弟葉蔚南共組家庭,成為葉家的一份子改喊她「芸姊」─是在2000年8月16日-18日在蘇州大學紅樓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台灣新文學思潮 (1947—1949)研討會」會議上。

那年我博二,跟隨博導呂正惠老師去發表論文。會議上發表文章的有從台灣去的陳映真、施淑、呂正惠、李瑞騰、曾健民、施善繼、藍博洲……等前輩,以及被提攜的博士生陳建忠學長和我。大陸學者有劉登翰、古繼堂、趙遐秋、黎湘萍、周良沛…等,日本學者則有山田敬三先生帶領博士生丸川哲史、上村優美與會發表,橫地剛先生雖然無法親臨,但提交了關於黃榮燦的論文,由呂老師代為宣讀。

更重要的是,大會找來了當年參加1948年《台灣新生報》「橋」副刊論爭者的回顧與感想,計有:田野、方生、孫達人、朱實、謝旭、蕭荻、王業偉、周青等人。現在回想起來,當年陳映真主持的人間出版社,煞費苦心地揭開光復初期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迷霧」,才能讓那段長期被埋沒的歷史撥雲見日,我個人也才能在這次會議的基礎上,日後又長期受到芸姊(還有曾健民與橫地剛)的指導,完成博士論文《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稻鄉2007)。

我也因此得以突破狹隘的台灣意識,重新認識台灣問題就是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歷史的一環,而光復初期兩岸左翼文化的交流,更開啟了我對中國民族與階級革命歷史的認識。其中,芸姊1985年發表在《文季》的〈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知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她對二二八親歷者的口述歷史專書《證言2.28》,以及她與戴國煇合著的《愛憎2.28》,對我突破籠罩著悲情的二二八敘事,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致力還原歷史真相

 

從那次會議以後,芸姊每次從美國回來照顧高壽的媽媽時,總是會不經意地製造見面的機會,讓我得以不斷地詢問她,關於我博士論文研究光復初期的諸多「歷史迷霧」。

採訪過無數台灣歷史轉折期的重要人士的芸姊,從我敬慕、稚嫩的眼神當中,自然看出了1970年出生的我,在國民黨教育下成長的一代對台灣歷史的茫然與無知,以及經過解嚴前後的社會動盪衝擊所帶來疑惑。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慎重地回答我一些甚至是非常膚淺的問題。

至今我仍記得交往一段時間後,有次我問她:「為什麼妳沒有像許多移民美國的台灣人,變成支持台獨『台美族』?」記得她沉思了一會兒後,給我的回答大意是:「除非自欺欺人,否則在美國社會總是個『局外人』,無根的飄零感,讓我更加認識到台灣歷史的斷裂,以及如何克服狹隘台灣意識的迫切性」。

 

辛苦出版葉榮鐘全集

 

芸姊為了照顧媽媽而在台、美之間飛來飛去,記得那時候讓她繁忙的事物還有《葉榮鐘全集》的出版,雖然那一年晨星出版社已經開始陸續出版全集,但直到2003年出齊9卷12冊後,她才完全放下心中這塊大石頭。

當年芸姊憑著一股傻勁,四處奔走經費,尋求人力協助編校、出版父親的全集,實肇因於葉榮鐘苦心獨立撰寫的《日據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1970年4月在《自立晚報》連載,1971年底改名為《台灣民族運動史》出版,但序言與版權頁的作者署名,卻被迫由蔡培火、林柏壽、陳逢源、吳三連、葉榮鐘共同列名。到了我在大學時代買到的《台灣民族運動史》(1987年4月第5版)的封面,甚至只剩下「吳三連、蔡培火等著」。

後來我才知道,芸姊就是因為看到這本封面沒有葉榮鐘署名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幾經聯繫、抗議無效後,才決定籌措經費出版《葉榮鐘全集》,並在其中附上了葉榮鐘生前未曾發表的〈原序〉與〈致蔡培火絕交書〉手稿(參見《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頁673-679)。

 

葉榮鐘寫下人民的歷史

 

芸姊認為:出生於1900年的父親,前半生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後半生在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戒嚴統治下,終其一生未曾體驗過「言論自由」的滋味。早年鍾情於文學的父親,出於使命感而參與政治、社會運動,晚年同樣也是出於「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堅持為他那一代人留下歷史記錄,雖然無法暢所欲言,只完成了日據下及戰後初期(沒能完成國民黨統治下的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的)。但至為重要的是,這是父親為他那一代台灣人書寫記錄的自己的歷史,不是統治者筆下的歷史。

葉榮鐘在《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一書中的歷史敘述,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分歧,涵蓋日據下從地主、知識份子到農民、工人各階級所遭遇的迫害與反抗。可惜的是,許多人總是限囿於葉榮鐘是林獻堂秘書的身分,習焉不察地忽略了他在戒嚴時期,要寫一本台灣人的抗日史,又要暗渡陳倉許多左翼社會文化運動,是多麼不容易。

特別是在《台灣人物群像》中,葉榮鐘對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蔡惠如、民族詩人林幼春、革命家蔣渭水等先賢的春秋筆法,表達了他對抗日的民族革命,蘊含了被統治與被壓迫階級的革命思想,至今也仍未被正視。

芸姊克紹箕裘,創辦雜誌,採訪二二八以後赴大陸的台灣人,出版《葉榮鐘全集》,其目的正是致力於還原台灣從日據時期,到白色恐怖期間的歷史真相。

 

辦雜誌突破兩岸分斷歷史

 

1973年被父親「放生」到美國的芸姊,回憶當時:「在台灣養成的思維方式首先遭到衝擊。成長於白色恐怖的年代,受黨國封建八股、反共與唯美(美國)是從的教育。當時美國的反越戰及黑人民權運動,完全顛覆了我原來對美國的認知,此時海外留學生保釣運動的遺緒,也因為尼克森訪華,而轉向認識新中國的階段,當時我有一種必須鞭策自己,重新認識世界的緊迫感。」

芸姊與父親葉榮鐘有著同樣的使命感,但在白色恐怖年代長大的人都深知,「我有話要說」是極為大膽的奢望,即便只是偷偷地用筆名寫文章。

因緣際會,1976年芸姊與從綠島出獄後滯美的胡鑫麟醫師,因應陳明忠等幾位政治犯再度被台灣當局逮捕,而在耶魯大學辦了一個手抄刊物《動盪的台灣》。也因此而有了兩年後出刊的《台灣雜誌》,到1983年遂發展為公開發行的《台灣與世界》。三個刊物前後延續11年,是當時對留學生進行左翼啟蒙與支援台灣民主運動的海外刊物。其中部分文章也曾與由蘇慶黎與陳映真在台灣主辦的《夏潮》雜誌互相轉載。

《台灣雜誌》與《台灣與世界》涵蓋有關台灣的議題包括:鄉土文學論戰、黨外民主運動、環保問題、弱勢團體,刊物除了心懷台灣也關心大陸,並放眼整個世界的發展,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局勢。最重要的是,雜誌投入很多心力在日據到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台灣左翼歷史的挖掘。

 

台灣人民不該重蹈覆轍

 

1988年芸姊將其中重要的篇章編輯成《中共對台政策與台灣前途》、《兩岸接觸與比較》、《當代人物談台灣問題》三本專書,在人間出版社出版。30年過去了,台灣曾經足以傲世的光環皆失的今日,芸姊回顧這些篇章,不禁想問:台灣人民是否還要繼續錯失和平統一的機遇呢?

有感於經過30年代日本的大逮捕與50年代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徹底清洗,台灣的左翼歷史幾近蕩然無存,1981年開始,芸姊從美國到中國大陸,陸續採訪了蘇新、林田烈、李純青、蔡子民、陳逸松、葉紀東、吳克泰、周青、李紹東、古瑞雲、張克輝等二二八的親歷者,其中蘇新就在採訪後三個月即撒手人寰。

1988年,芸姊又帶著80歲的母親施纖纖,在大半個中國留下足跡,訪問了50多位台灣同鄉。若不是芸姊懷抱著搶救歷史的心情,尋訪這些歷經兩岸民族分裂歷史與種種政治運動的台灣人,這些親歷者的歷史恐將被歲月、被善忘的人們遺忘。

芸姊不僅突破了當時兩岸分斷歷史的禁區,也為當今兩岸的人民如何記取歷史教訓,不再走回頭路,留下了珍貴的史料與文化遺產。至於台灣的前途,端看人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讓歷史不再重蹈覆轍。

 

(作者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台灣文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