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鼎鑫復刻,經典再現─張振昌夫婦陶藝緣|古蒙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張振昌1969年在萬華出生,從小就喜歡畫畫,國中時工藝課很強,常被老師指派去參加寫生或繪畫比實,獲得優良成績,畫作也常被校方留下來當範本,貼在布告欄上,供全校師生觀賞,讓他出足了鋒頭。

國中畢業後,他很想報考復興商工的美工科,但基於現實考量,報考了開南商工的電工科。高工畢業後,他在海軍艦艇部隊服役,因具繪畫才能,被選派到士官班受訓,結訓後再分發到海軍基地當文書,公餘可繼續從事他喜愛的美工和繪畫,讓他十分開心。

前半生以賣陶瓷茶壺維生

1992年退伍時才21歲,但家族一向早婚,他在長輩的敦促下,即與高工的同學張淑玲結婚。1994年他在萬華租了一個小店面,開始賣陶瓷茶壺,他常到鶯歌陶瓷行批貨,認識了老街上的商家,對陶瓷茶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做起買賣也更為得心應手。

199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因為賺錢容易,大家也捨得花錢,精緻美觀的陶瓷品因此大受歡迎。張振昌搭上這股熱潮,很快就擁有自己的店面。

他的生意愈做愈大,30歲那年就買了房子。正想在事業上大展鴻圖時,父親卻和人發生金錢糾紛,被債權人逼得走投無路,他只好出面承擔父親的債務,也因此耗盡所有資產,最後連店面和房子都賣了,一家四口只好去投靠岳母。

陶藝生涯的慘澹經營期

張太太張淑玲的娘家在桃園市八德鄉,岳母在公寓一樓周邊尚有一些空間可以加蓋,剛好可以作為工作室。可是張振昌夫婦並無一技之長,夫妻二人幾經思考,唯有陶瓷他們還懂一些,便決定從事陶藝。

1999年,張振昌在住家成立「鼎鑫窯陶藝工作室」,正式踏出製陶的第一步。但陶藝是一門大學問,若沒有老師指導,根本無法入門。他想去鶯歌拜師,也沒有人願意教他,只好知難而退。

最後張振昌決定自力更生,購買大量陶藝書籍來看,邊做邊學。從拉胚上釉,到入窯燒製,完全靠自己摸索,反而練出了他扎實的基本工。半年之後就能上手,進入創作的軌道。初期以實用的茶具為主,做好一批貨後,拿到鶯歌陶瓷老街的店家寄賣,因沒有背景,也沒有知名度,只能壓低價格與同行競爭。

在品質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他的茶具賣得還不錯,讓他喜出望外。因為有了訂單,生活就有著落,憑著自己的本事,他總算在市場逐漸站穩腳跟,那五年可說是他陶藝生涯的慘澹經營期。

苦學後成功燒出志野燒

走過了慘澹期,「鼎鑫窯」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張振昌35歲後,逐漸顯露出他在陶藝的天分,他的開發能力特別強。有一次看到日本陶藝大師鈴木藏的作品,為之驚艷不已,從此開始鑽研「志野燒」。

「志野燒」之名,出自日本室町時代的茶人志野宗信喜愛的燒陶而得名,為了做出類似中國的白磁和青花,須在胚體上大量使用長石釉製作出來的白色陶器,燒製後會因為微量的鐵份出現美麗的火色,也會呈現像柚子皮的無數小洞,這是「志野燒」的特色。

張振昌投入全部心力,夜以繼日地模擬試作,不知歷經多少次失敗,終於成功地燒製出「志野燒」。拿作品到鶯歌陶瓷老街託賣時,相當引人注目。因為訂價得宜,成了店家長銷的產品,訂單源源不絕而來。

夫唱婦隨燒出「汝窯彩繪」

張振昌信心倍增,接著挑戰「銅紅釉」。紅釉器最早出現在宋代的「鈞窯」窯變瓷器上,但受當時的燒製技術所限,紅的呈色不夠穩定。到了元代才創燒出著名的釉里紅瓷器,就是江西景德鎮創新燒製的新品種。

張振昌還原其製作工序,經過長期的試燒,他的作品燒出了狼紅或牛血紅的最高境界,令他喜出望外,接著便想挑戰難度更高的汝釉。

汝瓷的釉色獨具風格,色澤瑩潤、凝脂似玉,天青、粉青、月白皆為極品,屬於難度極高的釉色,絕非他一人可獨力完成,於是說服太太張淑玲,去拜一位國畫老師學國畫,專攻在釉上作畫的技巧。歷經一年的磨練,夫妻二人終於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地燒製出「汝窯彩繪」。

20多年來,張振昌和張淑玲夫妻攜手同心,一起在陶藝上摸索前進。二人既非陶藝科班出身,也沒有師承,完全靠自我學習、鑽研,逐漸進入專業領域,終於在陶瓷藝術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共同打造出「鼎鑫窯」這個品牌。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因此令他們夫婦格外珍惜。

 

 (作者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