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獨拉倒的不只是孫中山|張方遠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1月,台南成功大學學生「快閃」拆下了該校光復校區的「光復」兩字,並將他們的「封功偉業」貼上臉書,宣稱是要「去政治化」。緊接著是教育部在高中歷史課綱「去殖民化」,隨即引來許多台獨學者與民眾質疑「去台灣化」。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許多「皇民」與「三腳仔」懷抱著怨恨與委屈,不斷地在呼喚著日本皇民化的幽靈。台灣社會從來不願直面日本殖民意識的清理,反而將其當成珍寶細心呵護著。因此,近一段時間以來的各種歷史問題的糾葛,涉及的當然不只是台灣人拒當中國人如此簡單的理由,同時更是包含著親日與媚日等歷史正義遭到嚴重喪的良心問題。

2月22日台獨組織「公投護台灣聯盟」拉倒台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內的孫中山銅像,該團體在隔日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台南烏山頭水庫,向八田與一銅像獻花致敬,並高喊「八田與一才是英雄」。

當前台灣社會瀰漫著一種氛圍,就是認為「中國」從來就不存在於台灣之內。獨派甚至宣稱,台灣人的中國意識,是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黨國民族主義教育」的產物。弔詭的是,台灣人卻從來不以內部充斥著顛覆歷史事實與正義的親日媚日意識為忤,難道台灣可以是日本人的台灣

問題在於,台灣人的「中國」,只是1945年之後才由國民黨帶來的嗎?這次被拉下的孫中山,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抗日烈士羅福星1914犧牲之前,在獄中寫下《祝我民國詞》,各句首字合在一起就是「中華民國孫逸仙救」。日據時期台灣前輩作家張深切,填詞完成歌曲《偉大的孫中山》。著有《亞細亞孤兒》的作家吳濁流,也曾作詩向孫中山致敬:「東方廿紀一豪雄,帝制驅除唱大同。」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台灣民報》發表社論〈哭望天涯弔偉人〉表達對孫先生最誠摯的哀悼。1927年台灣舉辦孫中山逝世二週年紀念會,主持人蔣渭水沉痛而凜然的說:「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

日據時期台灣人民不只在島內進行抗日鬥爭,也將民族解放的希望寄託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孫中山的形象與典範因此烙印在台灣人民素樸的情感裡。就此而言,孫中山所代表的「中國因素」豈在1945年之後才由國民黨帶進台灣嗎?

台北中山堂前的孫中山銅像仍矗立著,這座銅像是台灣嘉義雕塑家蒲添生在1949年的作品,象徵孫中山聯繫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連結。台獨把台南的孫中山拉倒了,他們同時也拉倒了自己的歷史;他們以盜匪勝利式的狂妄踩踏在孫中山的銅像上,其實也是無知的踐踏在自己身上。

(作者係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