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高秉涵從菏澤故鄉說起|陳淑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曾獲選「2012年度人物感動中國」的高秉涵律師,繼2017年在大陸出版《回家的路─高秉涵回憶錄》後,20199月再出版《鄉愁》新書,為其人生作一補白,期望能在字裡行間多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高秉涵,1935年出生於山東菏澤,因戰亂南逃,1949年流落台灣,在台北車站偶遇山東師長,受其鼓勵繼續求學,於1952年夏天考取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初中,1958年考上軍法學校(現為國防大學)法律系,1963年畢業後出任金門軍事法庭法官,1973年退伍,轉任執業律師。1991年受老鄉臨終囑託,首次將台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將近30年間,高律師先後抱了逾百個老兵骨灰罈「回家」。

高秉涵義行獲選大陸中央電視台「2012年度人物感動中國」,其生平事蹟引起兩岸關注,除曾列入高考試題材料外,近百本報刊雜誌撰寫過他的人生之旅;央視「看見」、「面對面」及「天涯共此時」、香港鳳凰衛視「大視野」及中天皆製作過專題。2014年中研院近史所將他列為口述歷史人物;山東省藝文界將其故事搬上舞台。2019年當選為亞洲華人之光第一屆熱心公益人物;「日暮歸鄉」紀錄片將於今年清明節在大陸上映。

生離死別、顛沛流離

回望高秉涵的過往,其人生喜怒哀樂生離死別,幾乎都已做過全面表述,何以再出版《鄉愁》?他說,「這是一本充滿鄉愁與人生感懷的書。

為什麼高秉涵會有如此濃烈的鄉愁?

他的外公宋紹唐曾加入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他的父親高金錫是國民黨員,1947年遭到共產黨槍殺,但他的大姊同年在延安當選共產黨模範黨員。高秉涵的家庭是個國共兩黨並存的革命家庭。1948年,他母親怕他也遭不測,要他去南京讀書。也就因此,那年才13歲的高秉涵,開始走上顛沛流離的逃亡路,是老兵哥哥們牽著他的手,才能隨著逃難人潮來到台灣。

雖然菏澤這片土地充滿了我家人的血和淚,但菏澤是我的生命源頭,我喝了13年的菏澤奶水長大,天涯遊子,總是心繫故土。

欽佩父母親鄉間辦學

高秉涵對雙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生命價值觀欽佩不已。

1912年時,我的外祖父擔任首任東昌知府,敦促我父母親赴日本學習維新新政,以便將來為民做大事,卻遭婉拒。」高秉涵的父母認為,中國百廢待舉,而教育農村子弟正是一件迫切大事。

在此信念下,高秉涵的母親將人生精華都奉獻給了鄉村小學教育。然而抗日戰爭爆發後,癱瘓了整個教育系統,就在人民生活困苦之際,高秉涵雙親在高庄村創辦一所小學,且完全義務行事。「我父親為了挽救鄉村適齡兒童受教機會,出錢出力,冒著生命危險的精神,我身為其子,與有榮焉。

高秉涵的父親是國民黨員,雖未曾參與兩黨內鬥,但受波及被就地槍決。高秉涵遵母命逃亡江南前的一個深夜,他先到奶奶熟睡的房門前磕三個頭辭別,再到父親墳前跪下磕三個頭,帶著母親整理的小包袱,裡面有她親手縫製的衣物、鞋襪、20塊大洋、20塊金元券、一張初中新生錄取證明書、一張小學畢業班師生團體照、一張與母親合影照,還有一根父親被槍決時捆綁在身上帶血的繩子。

他坦承當時怕極了在後面追殺他的解放軍,逃抵福建浦城時,雙腳遭受燙傷,有個戴紅星帽的衛生員幫他治療傷口,他還質疑解放軍裡怎麼會有好人?直到長大,出社會後,他才領悟到「國共兩黨之爭,釀成時代的大洪流,就像黃河潰堤,傷害千萬人,我父親之死,不能怪罪這片土地,更與這片土地上的人無關。

隨著思想觀念的成熟,高秉涵對出生地只有感恩,沒有憎恨。他說,「我能在台灣重新求學,多虧了一中母校的錄取證明書。

原來高秉涵離開菏澤之前,曾在高庄小學、菏澤南華第二小學等校就讀。1948年夏天,他完成高小學業,考取菏澤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初中部,後來由於形勢突變,沒等到開學即匆匆南下。

高秉涵沒有在菏澤一中上過一天學,但母親在他逃難時,把錄取證明書放在行李包裡,他靠著「這張紙」,才能考試升學,才能在同鄉幫忙下,至北投政工幹校衛生所工讀,才能完成高中、大學學業後成家立業。

飲水思源。高秉涵認為沒有這些同鄉,他不會有今天,所以一直把菏澤一中視為「母校」。2012年他被列為「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母校學生和校友替他拉票,使他最後成功當選。

就是送老兵「回家」而已

我不過就是堅持送老兵回家,完成他們落葉歸根的心願,怎麼就能感動整個中國?」高秉涵是律師,亦是知名企業的法務顧問,然他最受人尊敬的身分是「抱骨灰的人」。

1991年兩岸開放探親,高秉涵回到闊別40幾年的故鄉,雖然母親在他回家前已逝,但他畢竟圓了「回家夢」,然而卻有不少老兵沒能等到這一天,便帶着思念故鄉的遺憾離世了。在老兵當中年紀較小的高秉涵,被其他老兵託付「你不能先死,要把我們送回家後你才能死。」

1991年開始,高秉涵抱著老兵的遺骨,從台灣回到家鄉菏澤。無償送老兵回家的善舉,讓高秉涵2012年獲選「感動中國」人物,也讓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從此更多朋友請他幫忙把抗戰老兵的骨灰送回家鄉,也有對岸不認識的老兵家屬請他協尋失聯的在台親人。

迄今他總共抱了200多名老兵的骨灰罈回大陸。這些骨灰的家鄉,有的在長沙,有的在成都、大連,最遠的在新疆、甘肅。

鄉愁是人生的主旋律

高秉涵少小離家,漂泊台灣數十年,親身經歷了思鄉思親的煎熬。他感傷地回憶兒時的過年情景,說他家是不「祭灶」的。

習俗臘月23日為祭灶節,也是團圓節,相傳如果家中有人在外未回,就不祭灶。高秉涵說,他只在兩歲時見過大姊和三姊一面,1937年兩位姊姊去了延安,多年未回家,所以這段期間家裡沒有祭過灶。1949年姊姊們從延安回家,而他已到了台灣。兩岸開放前母親已過世;兩岸開放後,姊姊們也陸續病故。

大時代的洪流,沖散了高秉涵一家的團圓夢。「沒有流離失所的大苦難,就沒有思念親人的苦痛。

鄉愁是高秉涵人生的主旋律,現在他將鄉愁用字句書寫在紙上,他說「未曾長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鄉愁》讓我們看到高秉涵的人生多苦難,但苦難豐富了他的人生,美化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人生。「我感恩現在的擁有,亦感謝社會給我的讚譽,我今年85歲了,能做的就是努力傳播更多愛心,再為社會發揮一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