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的省思|習賢德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進南京,其後6星期,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生命橫遭屠殺,葬送性命的無辜生靈多達30萬人。但80年後,日本的軍國主義在美國卵翼下有死灰復燃之勢,而台灣朝野卻日漸淡忘國府敗走重慶的國恥。

 

 

日本企圖否認屠殺侵略

 

    日本文部省在右翼勢力的驅使下,自1982年7月開始逐步修訂高中歷史教科書,將「侵略中國」淡化為「進出中國」,將被迫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以「終戰」二字掩飾;更將有關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以及「強徵慰安婦從軍」等重大爭議的記述,以模糊字句代之,引發亞洲鄰國的不安與強烈抗議。

2014年4月,日本又在小學教科書首度載明「釣魚臺、竹島(韓國稱獨島)是日本固有領土」,顯示二戰時的軍國主義幽靈已然復甦。自從安倍晉三第二度擔任日本首相後,不僅多次公然否認日軍強徵慰安婦暴行,更藉修憲議題鼓動軍國主義意識,一再炒作釣魚台諸島「國有化」,使東海緊張升溫。

南京市政府擇定江東門歷史現場及局部開挖的遇難者叢葬地,籌建全球唯一的紀念館。1985年落成,復於1995年及2005年擴建。紀念館牆上刻著:「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做史鑒。讓孩童不再恐懼,讓母親不再泣嘆。」

1996年起每年12月13日,全市鳴響防空警報提醒大眾勿忘國恥。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將每年12月13日明訂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同年12月13日,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莊嚴肅穆的典禮中,全城警鐘大作,向死難者致哀。

 

藍營必須端出積極作為

 

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陷南京之前,六朝金粉的石頭城,曾是中國國民黨北伐成功後的首都。但政府遷台近70年後,勾起關注的只剩中山陵;台灣全島竟無一座對日抗戰博物館,因抗戰而光復的台灣,更不曾樹立一道中華民族的「哭牆」。台北中山堂廣場前,至1999年光復節才勉強建成「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色澤暗淡的矮牆文字,怯懦而低調的風格,有如滿場飛奔的青少年極限運動的舞台布幕。

台灣從未認真針對「南京大屠殺」史事,做過國家級的相關普查及學術專題,自李登輝言行背叛黨國之後,只見皇民走狗大肆放送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訊息,藉所謂「轉型正義」大旗,否定「開羅宣言」效力及八年血戰光復台灣的史實,全力醜化並打壓軍公教以遂行階級鬥爭,擴大抹黑兩蔣父子保台治台功績,在在成為獨派團體言必「反共去中」,不斷撕裂族群,強行毒化下一代認知的陰狠謊言。

2018年開始將有一連串的選舉,以蔡英文政府單憑口號治國,執政乏力導致民怨叢生的情況,藍營逐步收回失地的機率似在盤整回穩之中。但切記,除應為所當為,敢於衝撞之外,藍營志士必須鬥志而不鬥氣,例如:在教科書語文及史觀方面的爭議性內容方面,與其徒耗精力於無效的辯解,何如鄭重委請學界專家,先行印製一套能讓家長口服心服的「民間標準本」,並誓言列為一旦收回政權後的教科書藍圖。藍營智庫亦應用心記錄追蹤自陳水扁任內開始,被不次拔擢的綠營大小官員名單,不容鼠輩再長期臥底內應,惡意破壞朝野關係的和諧安定。

 

結合反戰攻破軍國主義

 

日本官方至今不肯拿出誠意,向全球受害慰安婦道歉,且一再否認「南京大屠殺」史事,也彰顯了中方大度「以德報怨」與放棄對日索賠,確是「對敵人過度的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的國際現實鐵律。

目前該嚴肅以對的是,曾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及地區,既然無法迫使日本官僚體系痛悔認錯,是否更應考慮如何跨國合作,深入探究日本社會及其文化根柢,一步一腳印,仔細梳理大和民族看似隱沒不彰的反戰情緒與力量;如何分工理性規劃,建構可行策略,自日本內部,攻破日本自尊自大的軍國主義心理堡壘,恐怕才是全面化解各受害國家的恨意的上上之策。

二戰結束至今,有太多反戰的日本電影問世,也許票房有限,甚至遭到封鎖,但無不大量傾訴對軍國主義的厭惡與痛恨;可惜,觀影者每每只當作是感官娛樂,學界也僅視之為分析劇情或語意的文本。

一般台灣民眾熱中「哈日」,乃至盲目「拜日」,固與學校和傳媒長期失職失教有關,但台灣朝野從未用心理解日本戰後對美仇大苦深,及其俯首依賴的侍從情結。反觀大韓民國,至今仇日反日,剛烈之情,有如聖律國教,剛好與台灣民間一面倒的友日氣氛相背。如何執兩用中,以真正讀懂異國歷史與文化來解銷國恨家仇,應該會比倡議全球普設慰安少女銅像更有意義。

 

(作者係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