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能否持續再現2014年時的白色力量?國民黨該如何收復這塊深藍的失土?民進黨又該如何補上中央地方完全執政所欠缺的這一塊拚圖?
先從台北市的選民結構來看,自1994年台北市長恢復民選,迄今六次市長選舉,國民黨贏得四次,民進黨一次、無黨籍一次,總的來看,台北市的選民結構,基本上藍大於綠。
綠營仍難越天花板
1994年民進黨首次拿下台北市長,當時陳水扁得615,090票、43.67%的得票率,當選了台北市長,是民進黨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1998年陳水扁尋求連任時,得到688,072票,得票率上升到45.91%,卻不敵馬英九的766,377票,當年泛藍還有新黨的王建煊參選,拿了44,452票,不過馬英九得票率仍有51.13%。
2002年,馬英九尋求連任,民進黨推出李應元,只得到488,811票,得票率為35.89%,幾乎是民進黨在台北市的新低。反觀馬英九拿下873,102票,高達64.11%的得票率,那時陳水扁還是總統,可見即使民進黨取得中央執政權,但對首都台北票源的開拓完全沒有幫助。
2006年馬英九卸任,國民黨推出郝龍斌,民進黨派出當過高雄市長、行政院長的謝長廷,同時,藍營還有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李敖及媒體人周玉蔻瓜分票源,不過郝龍斌仍舊得了692,085票,以53.81%的得票率,繼續為藍營守住台北市長的席位。謝長廷只有525,869票,40.89%的得票率。
2010年郝龍斌競選連任,面對民進黨推出戰將型的蘇貞昌。蘇擔任過屏東縣長、台北縣長及行政院長,而且還有黨主席蔡英文在新北市與之並肩作戰,如此選情激化下,郝龍斌得到797,865票,得票數比2006年激增10萬票,得票率也高達55.64%。蘇貞昌的票數為628,129票,得票率43.81%,逼進陳水扁當年的得票率,算得上是民進黨在台北市的天花板,但依舊不敵郝龍斌。
七步走打卡聚人氣
201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因為「素人」柯文哲的出現,這股白色力量一時間壓倒了藍綠,民進黨雖有立委姚文智一馬當先,仍在黨中央的介入下,與柯文哲進行初選民調。
當時國民黨已確定由連勝文出線,在對比式民調中,柯文哲以43%對28%領先連勝文,而姚文智雖也勝過連勝文,但不及柯文哲領先的幅度,最後由柯文哲代表反對陣營,與連勝文拚高下。
那時的政治氛圍對國民黨很不利,連勝文被標籤為「政二代」、「不能接地氣」,幾支想要接近年輕人的競選影片,例如「一直玩一直玩」,不僅沒有得到年輕人的認同,反而成為笑柄。
在台灣選舉,候選人最重視選前一天的衝刺,白天要大掃街,晚上要舉行選前之夜,就是要把聲勢拉抬到最高點。
擅用網路的柯文哲,最後一天祭出了「七步走」,一天內走訪了台北的東南西北邊、歷史性跟未來性等七個地點,每到一個地方,就在臉書「打卡」,有網友笑說,這七地未來或許會變成「柯P台北一日遊攻略」。
尤其「打卡」這一招,就如同傳統候選人在七個人潮聚集地造勢般。柯P打卡後,依臉書的機制,讓支持他的網友上來按讚,等同於候選人在造勢現場一一與支持者握手般。
雖然沒有數據可以證明這些按讚數對於柯的得票數有多少正向關係,但柯文哲拿下853,983票,得票率為57.15%,得票數是非國民黨籍在台北市長選舉直選以來的最高票,得票率也是第一,甚至連2016年總統大選時,蔡英文在台北市也只拿到757,383票及51.95%的得票率,差柯文哲一截。
柯文哲已備好存糧
柯文哲執政3年餘,滿意度一直往下掉,可能是因為他的快人快語,而且在市議會內,國民黨及民進黨的議員毫不留情地批評市政,光是大巨蛋沒搞定,就是他競選連任的大包袱。加上他與民進黨的關係愈來愈差,最近觀傳局長簡余晏的辭職風波,更讓柯P與民進黨漸行漸遠。
依此情況,民進黨理應會走自己的路,不再與柯P策略聯盟,姚文智也早早宣布要參選台北市長。偏偏民進黨高層怎麼盤算,都不認為自己的人選會更好,依舊以「不讓國民黨當選」為最高指導原則。
反觀國民黨,已經表態的前立委丁守中,為了台北市長從年輕選到老,票房到底還剩多少,令人質疑。年輕且高人氣的蔣萬安,1月19日已宣布不參選市長而要留在立法院。名嘴鄭麗文宣稱要爭取提名,但從她在高雄市及台中市參選立委總是開高走低看來,她出線的機會微乎其微。
在幾名已浮現的人選中,柯文哲不僅具有現任優勢,雙城論壇及台北世大運,都為他加分不少,儘管已經不再是素人,但他懂得爭取原本是他最弱區塊─深藍選民的支持,在連任路上已先備好存糧。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