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2015年底前定性定調,而於2017年底完簽的服務貿易協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第12回合談判於2015年7月6日至10日在澳洲舉行。對於成員之一的台灣而言,目前有三項重要挑戰:一是中國大陸初次申請加入TiSA談判成員國家,應否予以同意;二是TiSA談判將正式納入WTO體制,並把2013年以來準用的「複邊協定」 (plurilateral agreement)形態,在這輪談判中確定轉變成為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下的一項「多邊協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服務業貿易談判;三是TiSA談判的重點議題,將從先前10回合所專注的「市場准入」(market entry),延伸到對於目前兩岸都依然存在較大落差的「國內法規調適」(domestic regulations)領域。
台灣面臨新挑戰
TiSA是由少數世貿組織(WTO)會員國組成的次級團體「服務業真正之友集團」(Real Good Friends of Services)展開的,主要由美國及澳洲主導,致力於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貿易協定。
面對被稱為「特別服貿協定」的TiSA新回合談判,固然是一大政治外交議題,但其本質則還是國際經濟議題。依個人長期研究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看,台灣在TiSA談判回合中的既有成員國地位條件,乃至要在這一回合談判中決定支持或反對中國大陸加入,必須嚴肅考量(1)台灣的國際政治力,是否足以改變歐盟與南美國家,或必須遷就歐盟與南美態度;(2)台灣的國際經濟力,亦即台灣服務業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market share);(3)台灣服務業貿易量值的顯著性及關鍵性,是否已可以做出「夠份量的決定權」水準。
依目前台灣在全球市場競爭場域中,貨品貿易(commodity trade)尚具領先顯著地位,但在服務業貿易(services trade)方面,則顯然是相對弱小國家,尤其是過去歷年聯合國報告中,都明白標示「台灣是亞太區最大服務業貿易赤字國家」、「服務業國際化程度嚴重不足國家」,這種基本態勢的偏弱,當然會大大影響台灣在新回合TiSA談判裡的角色地位與決策權。這的確是台灣的一個重大、值得自省的課題。
中國的3T協定戰略
目前大陸政府政策上必須最優先突破的對外經濟關係課題,是「3T協定」的積極達陣。
3T協定指的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及TiSA。大陸官方並就協定成員國家數、人口數、合計GDP值、GDP占全球比重、貨品貿易占全球比重、服務業貿易占全球比重,作為指標用來取決面對3T協定挑戰,所應該優先突破的權重份額。
‧現有成員國家數:TPP 12國,TTIP 2國,TiSA 24國
‧合計人口數:TPP 13.2億人,TTIP 8.2億人,TiSA 20億人
‧合計GDP:TPP 30兆美元,TTIP 32.6兆美元,TiSA 49兆美元
‧GDP占全球比:TPP 43%,TTIP 47%,TiSA 70%
‧貨品貿易占全球比:TPP 31.2%,TTIP 23.2%,TiSA 46.5%
‧服務業貿易占全球比:TPP 31%,TTIP 40%,TiSA 60%
TPP列為第三順位
因此,大陸政府對現行「3T協定」的戰略優先順位是:以TiSA協定列為第一優先,TTIP列第二,目前談論最多的TPP則列為第三順位。這種戰略順位的定調,可以看到過去兩年來,習李體制為何積極爭取與歐盟的政經關係,加深對歐盟政經事務的關切及參與,而並未過度熱絡於對美國的政經關係發展,固有其高度國家戰略思維因素在內。
不過,中國政府的探索分析也明白指出,以協定談判的保密性或透明度來看,也是以TiSA協定為最高,TPP及TTIP次之。關於協定談判的高度保密性,恐怕也正是台灣社會當前面對民粹義和團式竭力主張「反黑箱作業」、「提高透明化程度」之新僵固意識形態的大敵。未來推動新一回合TiSA談判時,政府部門必將在這一方面,遭遇到極其重大的挑戰。
14項重點新提案
新回合TiSA談判的主要新提案共有14項重點:1.空運服務; 2.海運服務; 3.健康醫療服務; 4.國內規章; 5.商務人士短期進入; 6.金融服務; 7.電信服務; 8.電子商務; 9.專業服務業; 10.快遞服務; 11.陸運服務業; 12.環境服務業; 13.能源服務業; 14.政府採購等。
這當中,對台灣而言,無論是「放進來」(自由開放境內市場)或是「打出去」(積極攻勢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至少有八大弱勢項目,也就是台灣的「軟肋(痛腳)」服務業類項部門:一是國內規章,二是商務人士進出,三是金融服務業,四是電信服務業,五是陸運服務業,六是電子商務,七是專業服務業,八是政府採購。
台灣缺乏強烈企圖心
面對3T協定的挑戰,兩岸在WTO架構下,所進行的競爭,以TiSA談判回合的競爭言,台灣固然有「已是24國成員之一」的「在位者優勢」,但是,在實際作為上,已遜後於中國大陸。
習近平、李克強體制,為了爭取參加TiSA新回合談判,在台灣提議推展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三年後,於2013年9月15日才由國務院核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計畫,卻在10月1日立即掛牌啟運,並於10月15日由國務院正式申請參加新回合TiSA的談判。
為了符合TiSA談判的「服務業類項」及「負面列表項目」要求,中國國務院對上海自貿區做出調整,又於2015年5月14日進一步開放試點天津、福建、廣東三個自貿區,以及各自各有三個片區的新作為,使中國自貿區增為四個,服務業類項擴大了,負面表列數也努力從130項減為100項以下(美國要求減至30項以下)。
大陸也在國內規章方面,採取積極市場化及服務業民間化行動,已開始進行實質的制度變革。這方面的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以及民間企業化,種種大跨步的行動力與執行力,已爭取到相當廣泛的國際支持,並已構成為一種莫之能禦的大國氣勢,令全世界驚豔不已。
反觀台灣,自經區計畫停滯,兩岸服貿協議中輟,致使服務業監理管轄權的「農業社會舊體制僵固性」本質曝露無遺,益發顯得台灣服務業市場的自由開放及國際接軌的步伐,都明顯落後於中國大陸。
台灣應有的戰略作為
這一相對見絀的強烈對比情況,已嚴重使得台灣當局,將來在TiSA體制變革談判的過程中,即使想要正面阻攔中國大陸加入成為新成員國家,乃至在進一步因應「複邊轉多邊」的體制變革、「在市場准入外增添國內規章鬆綁要求」的談判新範疇挑戰等方面,都勢必會益發相形見絀,根本無力得以招架。
對馬政府而言,加速服務業開放類項的擴大,積極鬆綁監理體制的法規,以及輔導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廠商的加緊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才是台灣迎向新回合TiSA談判,所最應該優先突破搶進的重點戰略作為。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