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歷史軌跡看川普的兩岸政策|薛中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過去70多年來的美國對華政策,其實都有清晰的脈絡可尋。美國政策的走向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美國自身的利益,二是當時的現實局勢。本文先分析美國政策的歷史軌跡,再以此推論川普的未來兩岸政策。

 

             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與蔡英文在12月2日直接通了電話,加上川普多次對中國不友好的發言,川普上台後會採何種兩岸政策引起熱議,本文將從二戰以來中美關係的變動歷史,來探索答案。

 

杜魯門的白皮書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中美兩國緊密結盟,並肩對日作戰。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共內戰開始,美國堅定地站在國民黨這一邊對抗共產黨。

1949年4月22日,共產黨攻陷南京,內戰大局已定。同年8月5日,美國杜魯門政府發布外交政策的《白皮書》,主要內容如下:「國民政府至抗戰末期已完全腐化,故美國於二次大戰期間所給予的20億美元以上的援助,由於國府領袖們的無能與部隊的叛降,大部分已落入中共手中。國民黨的失敗並非由於美援不足,而是因為它的領袖們無能應付危機,部隊缺乏戰鬥意志,政府也失去人民的支持。唯有美國傾全力替國府打敗共產黨,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但如此會遭致中國人民的怨恨,美國人民亦不會贊成。」

蔣介石面臨如此巨大的挫敗,據說曾經一度想輕生。10個多月後韓戰爆發,美國基於整體亞洲戰略的考慮,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恢復了對國民黨的支持。如果沒有韓戰,歷史必將改寫。

 

尼克森政策大轉彎

 

1960年民主黨甘迺迪與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總統,選情激烈,兩人在電視辯論中,曾就是否要協防金門與馬祖進行交鋒。甘迺迪主張金門與馬祖距離大陸太近,美國應與國民黨溝通撤離金馬。

尼克森說,這兩島嶼群戰略位置無關緊要,島上住民也不多,至關重要的是原則問題。金馬屬於自由中國的土地,放棄金馬會引起連鎖反應。當時國民黨力挺尼克森,認為尼克森是台灣最堅實可靠的朋友。

1960年甘迺迪勝選,之後並沒有放棄金馬。1968年尼克森再度競選總統獲勝,亟欲從越戰的泥沼中脫身。1971年7月5日,尼克森宣布將於次年訪問北京,成為第一位訪問北京的美國總統。同年10月底,中共以懸殊的票數進入聯合國,取代了國民黨政府在聯合國的所有權利。

尼克森的中國政策會有如此大的轉彎,是因為有了中共的協助,美國才能從越戰中光榮撤退(Achieve Peace with Honor),他的外交政策首席謀士季辛吉也因此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美國之後從越南全身而退,美國大兵未付出流血的代價。

毛澤東對於中美關係有一個論點,就是美國每四年一次的大選會有不同的選舉訴求,總統也會換黨與換人,因此政策持續性不強,所以中國只要能撐下去,美國就會先做改變。

 

雷根《八一七公報》

 

1981年上台的雷根競選時嚴厲譴責卡特政府與中共建交,並且一再表示要與台灣恢復外交關係。他還企圖邀請中華民國代表參加其就職典禮,差一點引發一場外交風暴。

當時美國最關切的問題是與蘇聯的對抗,要準備部署星際大戰。蘇聯在1979年底武裝入侵阿富汗,其勢力控制了整個中亞。於是,雷根決定與中國合作,抵制蘇聯。1982年8月,中美簽訂《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逐漸減低對台軍售的數量與不升高售台武器的性能,直到完全停止。

簡單來說,雷根了阿富汗出賣了台灣。後來蘇聯解體,中國對於美國的利用價值大幅減弱,美國也就不再把《八一七公報》當回事了。34年來,美國對台軍售不但沒有減少,還會增加。

 

小布希要武力協防台灣

 

2001年4月,小布希擔任美國總統才三個月,接受美國ABC電台的訪問,記者問他如果中國武力攻台,是否會動用美國全部軍事力量協防?小布希回答說是的,我會使用一切所需要的力量幫助台灣保衛她自己 (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herself)。

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期間,陳水扁搞「公投入聯」,小布希在美國白宮罵陳水扁是Son of Bitch(狗娘養的畜生)。阿扁不照美國所定的規矩辦事,成了美國的「麻煩製造者」。

小布希是個鷹派人物,充滿美國霸權主義思想,也很同情台灣。結果在他八年任上,反而造成了中美國力的此消彼長,也是事與願違。

 

歐巴馬給川普的建言

 

在美國歷任總統中,歐巴馬應是與中國領導人見面次數最多,會談時間最長的總統。

12月17日,歐巴馬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了他對兩岸政策的總結性看法,也是他給川普的參考意見。

歐巴馬說「在運作數十年來的政策之下,中國已經承認台灣擁有自己的實體(entity),而此實體依照自己的方法辦事,台灣也接受這一點,在擁有某種程度的自治權之下,台灣不會宣布獨立。歐巴馬也說「他已經建議川普,外交政策必須用在有系統、仔細酌量和在有計畫之下執行」。歐巴馬更提到「美中關係或許是舉世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也因為重要,一旦這份關係崩裂或進入全面衝突,大家都會受害。」

歐巴馬是現任總統,他的意見應該最具有「當下」(up to date)的意義。

 

川普的兩岸政策

 

美國的兩岸政策一直以美國自身的利益,與國家政策的輕重緩急為考慮,這個原則在川普就任之後不會改變。

1949年,杜魯門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決定拋棄國民黨,所謂的友誼不是決策因素。1971年,尼克森為了要從越南「光榮撤退」,親赴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握手言和。1982年,雷根為了對抗蘇聯與反制阿富汗戰爭,與中共簽下《八一七公報》,台灣再度成為被出賣的籌碼。美國鷹派的小布希為了反恐戰爭,給了中國一段機遇期,中國掌握了這個機遇期快速壯大,終於形成今天可以與美國一爭長短的格局。

簡單來說,自1960年代的尼克森到2008年的小布希,美國總統對於中國的政策,一向都是先硬後軟。美國基於自身利益及國際現實的考慮,會對其兩岸政策做出因應性的調整。

美國一直希望能建立一個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把一些亞洲國家,包含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越南、新加坡、澳洲等串連在一起,結成盟邦,抵制中國的崛起。不過,目前朴槿惠陷於彈劾風暴中,韓國政局紛亂;菲律賓的杜特地不再奉美國為主子,俯首聽命;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與美國意識形態不同,很難推心置腹;澳洲地理位置遙遠,國力也有限;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的政策執行起來很不順暢。

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圍堵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棋子。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親日親美反中,也願意耗費巨資向美國軍火商購買軍備。台灣這個棋子,第一很好用,可以直接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第二,對於川普來說,消費台灣不必花什麼本錢,不用白不用。

以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說,當然要避免直接與中國介入戰爭。對付中國的最好戰略就是進行代理人的戰爭。以敘利亞為例,俄羅斯支持敘利亞的政府軍,美國支持敘利亞的叛軍;敘利亞的遍地烽火,生靈塗炭,就是美國與俄羅斯進行代理人戰爭的結果。

川普的兩岸政策有兩個發展的可能。一個是依循美國前朝的軌跡,川普對中國先硬後軟,主要交鋒還是會聚焦於經濟與外交版圖的抗爭。另一個發展的可能是搞個代理人戰爭,台灣也不無可能在民進黨政府的主導下成為犧牲品。

兩軍陣前交鋒,各有其主帥。主帥不會輕易出刀對決,很可能是先找個選錯邊、搖旗吶喊的小卒開刀。台灣最好小心一些,不要做了個被人開鋒祭旗的傻瓜小卒。

 

(作者係自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