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金門歷經戰火洗禮|古蒙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走過早年開發的滄桑史,金門最著名、最具歷史意義,甚至揚名國際的,就是國共冷戰時期的歷史。在823炮戰即將滿60周年之際,這一頁發黃的戰地史蹟,警惕著海峽兩岸人民和平的珍貴。

 

 

古寧頭戰役穩住台灣海峽

 

   1949年10月,國共內戰已進入最後的階段,東南半壁河山皆已落入共軍手中,國軍一路敗北,退守台澎金馬地區,僅憑台灣海峽的天險稍可喘息。但共軍趁勝追擊,大軍已開赴金門對岸,亟思搶灘登陸,一舉殲滅金門守軍,再進逼台灣本島。

共軍採取的戰術是要在金門北岸中蘭至后沙間的海岸登陸,這兒是金門最狹窄的地方,一旦登陸成功,便可將金門切成兩半,使東西二方無法相互支援,就近攻下太武山,取得制高點,即可輕易攻下金門島。

因此10月24日深夜,共軍28軍分乘各型船艦200多艘,在岸砲的掩護下向金門挺進。翌日凌晨登陸,一場關係著國民政府存亡的大戰就此展開,這就是舉世震驚的「古寧頭戰役」。

就在共軍啟航不久,海上突然颳起強勁的東北季風,共軍對金門的航道不熟,船艦被風往西吹向古寧頭一帶的海岸,直到天明船艦靠岸時,共軍才發現與原先計畫差距太大,且船艦已被打散,無法快速集結,也無法後退,只好強行登陸。

25日清晨共軍登陸後,尚未建立灘頭堡,即遭國軍逆襲,被困在古寧頭一隅。後其主力集結於古寧頭的南山、北山地區,一度攻占安岐、西浦頭。國軍死守湖南高地,由18軍軍長高魁元下令反擊,共軍只能向西逃竄,在國軍三面圍攻和空軍的轟炸之下,焚燬共軍灘頭船隻,阻斷其後勤支援,再加上胡璉將軍指揮的12兵團助攻。

歷時3天的激戰,終於在27日清晨結束,總計俘虜共軍官兵3千餘人,殲滅6千人。這場古寧頭戰役,一舉扭轉了國軍的頹勢,穩住了台灣海峽,是國共交戰以來國軍最輝煌的一場勝仗。

 

大擔島戰役國軍以寡擊眾

 

共軍雖然在古寧頭戰役中羽而歸,卻仍在金門當面集結重兵,加強渡海作戰訓練,隨時準備伺機而動。1950年7月中旬,國軍棄守舟山、海南島及粵南諸島後,共軍對台灣海峽南北的障礙再無顧忌,決定再度進攻金門。唯基於上次慘敗的教訓,這次已不敢再攻金門本島,轉而以奇襲的方式先攻擊大擔島,意圖打開廈門港的封鎖,以利軍需民食運補。

7月26日晚上7點半,共軍自廈門大學地區砲轟金門大擔島。4小時後先頭部隊在大擔島北山高地登陸,主力也在40分鐘後於南山高地登陸。駐守的國軍少校營長史恆豐,以不到3個連的兵力迎戰。雙方激戰至翌日上午10時,國軍旗開得勝,共俘虜共軍營長鮑成等250多人。

此時另有30名共軍,分乘兩艘木船攻打二擔島,結果在3名國軍喊話後繳械投降。12點時對岸共軍搭乘五艘木船,意圖增援大擔,結果又被國軍擊退,倉促返航,結束了此次的突襲。此役共擊斃共軍300多人,虜獲250多人,國軍僅14人受傷,20人陣亡,贏得勝利。營長史恆豐因指揮有功,榮升中校。

1951年蔣經國至大擔島巡視時,將該島易名為「大膽島」,並在島上題有「島孤人不孤」石碑。大擔島戰役的規模雖小,但國軍以寡擊眾,英勇作戰,也為反共戰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93炮戰點燃長期砲戰

 

古寧頭戰役與大擔島戰役,暴露了共軍海島作戰經驗的不足,對潮汐、風力、洋流、地形缺乏認識,以及裝備後勤補給作業的生疏,終至潰不成軍。對連戰皆捷的共軍,無疑是當頭棒喝,銳氣頓挫。

共軍也了解自己的海軍薄弱,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海島登陸戰,便改採大陸包圍的地理優勢,集結火砲對金門射擊,企圖達到打擊、瓦解國軍戰力的目的。

1954年秋天,東南亞會議召開前夕,共軍為阻止東南亞各國與美國締約圍堵中共,計畫以猛烈的火砲對金門展開奇襲,向國際示威。國共雙方都在構築砲兵陣地,實施砲兵訓練。當時雙方的火砲射程都不遠,共軍的有效射程只在金門東北及西北二個角落及海岸村落,國軍也一樣,砲兵部隊都駐紮在北海岸,有效射程才能達到對方。

9月3日下午5點,共軍突然向大小金門發動奇襲,共射擊了數千發砲彈,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的劉玉章將軍立刻反擊,國軍當時已開鑿太武山地下坑道,軍備都已地下化,所以損失不大,砲戰只進行了3天即結束。

這是古寧頭戰役之後,共軍對金門一次較大規模的砲戰,兩岸之間緊張的情勢陡然提高,也點燃了金門與大陸對岸長期砲戰的戰火,從此小規模的砲擊時有所聞,但零零星星的,並未對金門的軍民造成太大的傷害。

 

823炮戰後單打雙不打

 

九三砲戰之後,國共雙方所發生的零星砲戰一直沒有停過;有些是試探性質的,有些是砲兵的實彈射擊訓練。同時共軍在東南沿岸的機場陸續完成,鷹廈鐵路也通車,陸上運補的能力大為增強,部隊調度更為頻繁,兩岸之間又可聞到一股火葯味,戰爭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果不其然,1958年8月23日下午,砲戰開始了。這次的規模更大、火力更強、範圍更廣,是繼古寧頭戰役之後,再次震驚國際的戰役,史稱「823炮戰」。但這次不僅是砲戰,其中還夾著空戰與海戰,但海空大戰都在島外,並未波及金門本島。

當天下午6點,共軍調集了340門火砲,對金門本島展開瘋狂的射擊,短短2小時內發射了57,530發砲彈,到10月6日止,共發射了474,910發砲彈。當時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將軍已獲情報,動員軍民加強防務,增兵至8萬多人。海空軍也發揮優勢火力,擊沈共軍魚雷快艇10艘及多艘其他船艦,擊落共軍米格機十多架,戰果輝煌,充分掌握制空及制海權,使共軍難越雷池一步,只能望空興嘆。

但我方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金防部三位副司令官在砲戰中身亡,軍民死傷達200多人,所幸防衛體系未遭破壞,民心士氣也未動搖,終能堅持到第一階段的砲戰結束。

之後共軍又提出「單日打,雙日停」的約定,此後20年國共之間一直維持著這個不成文規定,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單打雙不打」的恐怖平衡戰略,堪稱史上最漫長的一場砲戰。

 

617創下單日炮擊最高紀錄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共軍在他來訪前夕,又對金門發動砲擊,一天之內落彈85,900多發,同時透過廣播,表示這次砲擊是為了歡迎美國總統。翌日艾森豪離開時,共軍又對金門發動砲擊,當天金門落彈88,789發,表示是歡送之意。前後二天分別創下單日砲擊量的最高紀錄,令國際矚目,這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六一七砲戰」。

在長期砲火的威脅下,金門戰地的工事全部地下化,全民納入自衛戰鬥體系,使金門成為名實相符的海上堡壘。而殘留的戰地史蹟也成了金門珍貴的文化資產,足供後人瞻仰致敬。

 

(作者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