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歐巴馬政府宣示要「重返亞太」或「戰略重心東移」以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美國對華政策上,而其對日、對韓、對菲、對澳、對印(度)等國別政策,乃至整個亞太戰略,似乎也圍繞著對華政策展開。但它在對台政策上發出的信號卻比較混亂。有些信號明顯是在鼓勵台灣繼續在美國亞太戰略部署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一些信號卻顯示出美國有意無意地忽視、甚至怠慢台灣,台灣在美國新戰略中似乎可有可無。如果把這兩類信號綜合起來看,就很難對歐巴馬政府的對台政策取向做出一個明確判斷。
主管亞太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曾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指出,「與台灣保持強而有力、多方面的非正式關係,並承諾保障台海和平穩定」,是美國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新戰略的成功,需要美國在處理美台關係時保持連續性。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也在一場有關亞太戰略的重要演講中指出,台灣是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有資料顯示,希拉蕊是迄今為止把台灣議題與美國亞太新戰略直接聯繫起來進行論述的美方官員層級最高者。
美國對台政策難以判別
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實並不支持上述言論。例如,歐巴馬政府發表於2010年5月1日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僅在短短一句話裡提到台灣:「我們將繼續鼓勵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關係的緩和」。2012年1月5日美國國防部發表「新軍事戰略指南」的重要檔案,對台灣隻字未提。台灣在美國的新軍事戰略、特別是在「空海一體戰」與「聯合作戰介入概念」方面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在美國官方無論是白宮、國務院還是國防部的政策宣示中,都沒有給予明確闡釋。
此外,美國官方檔案在提到加強與亞太地區盟友的關係、或要求該地區盟友發揮配合作用時,經常提到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傳統盟友,台灣卻總是「榜上無名」。作為最具指標意義的美國對台軍售,觀察指標指出,若美國不顧中國大陸強烈反對,向台灣出售更先進的F-16 C/D戰機,那將預示著台灣可能在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最終結果美國僅答應對台方的F-16 A/B戰機進行升級,而非出售F-16 C/D。
在信號如此混亂的情況下,如何研判當前美國的對台政策?筆者認為,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美國此番戰略調整背景下的對台政策至少有兩個基本目標:一是要有助於維護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穩定,同時也包括台海局勢的穩定;二是要防止大陸和台灣在重大議題上的戰略合作。筆者把這兩個目標簡單概括為「維穩防合」。
從「維穩」的角度來看,美國在前段時間台日、台菲海上爭端中的表現最有說服力。在台日公務船發生戲劇性的互射水炮事件後,美方通過各種途徑表達關切。它甚至打破歷史慣例,讓高官缺席2012年度美台防務工業會議,以向台方示威。美方官員私下向台方建議,要「冷靜且小心地處理這個問題」。美國同時也向日本施壓,要求它在釣魚台問題不要對台灣太過嚴厲。在美方壓力下,台日雙方拖了10餘年的漁業談判竟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達成協議。
在台菲漁業爭端的處理過程中,美國身影也十分明顯。台灣在台菲衝突中作為相對強勢的一方,被美國步步緊盯。派遣軍艦跟蹤台方針對菲方的海上演習,對台方演習船艦做出限制,要求台菲雙方(主要是台方)保持克制等,無不顯示出美國維護同盟體系穩定的良苦用心。
美國希望兩岸不戰不和
從兩岸關係來看,美國不希望看到陳水扁執政後期兩岸關係劇烈動盪、美國對台當局掌控力下降的歷史重演。因此,在2012年的島內大選中,美國的態度從隱晦到明確,最後公開表達對民進黨重新上台的擔憂,成為馬英九成功連任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美國此舉不難理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美國不會容忍台日、台菲衝突失控,進而攪亂美國亞太戰略部署的大局。美國也不樂見兩岸關係失控,因為這不利於其「既防範又利用」、「威懾加接觸」的對華戰略。美國的對台政策歷來都服務、服從於其對華政策和亞太戰略。
再從「防合」的角度來看。兩岸在政治談判與軍事互信方面舉步維艱,與美國對台灣的步步緊盯密切相關。美國對兩岸在釣魚台和南海問題上合作的動向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因為這些合作在增進兩岸政治和軍事互信的同時,必然會損害美國盟友的戰略利益。保持兩岸在重大議題上的隔閡,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和「經熱政冷」的現狀,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和亞太戰略最為有利。
事實上,自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緩和,已經讓美國透過操弄涉台議題以牽制中國大陸的難度有所提高。如果兩岸在更加敏感的政治和安全領域有所突破、甚至達成某種協議,台灣將大幅脫離美國的戰略軌道,美國對華政策將失去一個有力槓桿。誠如台灣學者所言,「華府只希望兩岸維持現狀,降低緊張,雙方和解而不合作,而這一切都是出自於美國自身利益的考量」。
總之,包括對台政策在內的美國對外政策與戰略,反映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歷屆美國政府都是如此,歐巴馬當局也不會例外。
(作者係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