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李沃牆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世界」。自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建立以美元和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制度伊始,美元大量地被各國作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彌補了黃金的不足;也提高了全球購買力,並促進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奠定了美元獨強時代。美國藉由強勢美元掌控全球金融秩序及話語權。

 

人民幣強勢崛起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美元、英鎊、馬克與日圓並列全球四大強勢貨幣,但勢隨時轉,這趨勢在1999元歐元及後來的人民幣崛起後,漸漸演變為美元、歐元、人民幣三強鼎立的局面。中國大陸推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始於周邊化,再區域化,最後是國際化;亦即先讓人民幣作為區域流通及貿易結算計價的貨幣,再逐步開放金融體系,包括建立外匯借貸、人民幣清算及人民幣債券等市場,提升人民幣的貨幣交易和儲備及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功能。

據統計,中國於2014年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達6.55兆元、人民幣直接投資達1.05兆、全球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份額提高至2.96%;目前,人民幣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及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

此外,人民幣債券市場亦日趨繁榮。平實而論,人民幣國際化可謂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而人民幣的崛起似乎有與美元較勁,進而與美元脫的意味。

 

奠定區域經濟的核心地位

 

習近平於2013年9月提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策略,不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對亞洲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指標意義,更是加速推動歐亞板塊經濟一體化的實現。

「一帶一路」本質上是基於均衡發展,讓大陸內部產業「走出去」,輸出內部的過剩產能,串連並帶動點狀、塊狀經濟發展,積極參與歐洲「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重建;進而打通東南亞的新興市場,奠定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根據2015年4月13日大陸中央電視台所發布的官方版路線顯示(參考圖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出發,將分成三大路線: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而策略中的「一路」,即是大陸與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東南海路加強互聯互通建設,其重點路線有兩條:一條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另一條則由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隨著南線加入,海上絲綢之路將貫通印度洋與南太平洋經濟動脈,有助大陸打造「大洋經濟圈」。

習近平提出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作為「一帶一路」的實施方針。

一、政策溝通面:各參與國可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商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

二、道路聯通:擬建立各國完善跨境的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一帶一路」交通運輸網絡,包括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等多方面的互聯互通,這將對相臨產業、貨物貿易、資源能源等領域均提供直接的合作。

三、貿易暢通:各國應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做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四、貨幣流通:即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本幣兌換和結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禦金融風險能力,提高本地區經濟國際競爭力。其具體的措施包括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作為「一帶一路」的營運資金。於此同時,成立亞投行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融資來源。

五、民心相通:加強人文交流,將歷史絲綢之路建立起來的民間文化提升至更廣義的國與國、民與民之間進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包括強化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及相關國家的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與人民幣國際化相互推進

 

在「一帶一路」策略下,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絲路基金,並與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作為「一帶一路」的資金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各項內容的推進和落實,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功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茲分析如下。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全球63%的人口與29%的GDP,有龐大的基礎建設與多邊貿易商機,實有助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一帶一路」各項經貿合作開展之後,特別是大宗商品的計價結算、基礎設施融資、產業園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將大幅使用人民幣交易,不僅有利於降低各國與中國貿易的成本,也俾於貿易結算;同時亦可規避雙邊貿易使用第三方貨幣的風險,有效提高人民幣在雙邊貿易計價交易與結算使用,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二、中國除了陸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換匯協議(SWAP)外,又國際化的貨幣往往具有網路外部性,一旦人民幣的交易與使用跨越一定門檻後,其交易與使用量成長必然加速,實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換句話說,人民幣國際化可促進「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建設,而「一帶一路」也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相輔相成之效。

三、人民幣已於去年11月底成功加入SDR,並將於今年10月1日生效。坦言之,SDR是人民幣國際信用的基礎,有了這張護身符,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將促使沿線國家增持人民幣作為其儲備貨幣及價值儲藏的意願。中國銀行所發布的2015年度《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指出,目前已有超過八成的「一帶一路」沿線客戶未來打算使用或進一步提升人民幣使用水準,預期人民幣國際化將向前邁開大步。

綜合言之,在「一帶一路」戰略下,預估未來5年總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總額將高達5兆美元,一旦基礎建設串連完成後,大陸相關省份、周邊國家貿易額度提升將指日可待。中國經濟成長率在2014(7.4%)及2015(6.9%)分別創下24年及25年新低後,今(2016)年第1季GDP成長率僅6.7%,低於去年第4季的6.8%,為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季度成長最低速,正深陷經濟下行的疑慮陰霾。然而,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的經濟建設,不僅能夠帶動產業升級,紓解鋼鐵、水泥等原物料產能過剩的問題,為習近平的「供給側經濟學」推波助瀾,促進外匯投資,而且將順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黑暗中的明燈。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