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去中國化就是去台灣生存價值|吳昆財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對於蔡英文政府如火如荼地推動去中國化歷史教育,冀望從根刨掉台灣人民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我們期期以為不可。

 

孫中山先生說:人類進化的原則就是求生存。所以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追生存的歷史。每一個民族在追求自身生存的過程,基於客觀的自然條件,如地理、物產與氣候等,都會發展出讓自己和自己民族,取得最佳的生存方法,這就是該民族生存的核心與價值,也是專屬於自己民族的特殊歷史與文化。

知道過去才知道何去何從

所謂歷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存與生活,一個人如果能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所依恃的生存文化究竟為何,並且能奠定未來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石。就如同《少年小樹之歌》的作者所言:「如果你不知道過去,你就不會擁有未來。如果你不瞭解你族人過去的遭遇,你也不會知道他們將何去何從。」所以,舉凡世界上任何國家官方所制定的教科書,無不積極訴求把正確的民族歷史演變過程,教育給學子們,進而希望自己的民族,透過歷史的傳遞使得民族能千秋萬世,取得最妥適的生存機會,而不被歷史的洪流所吞噬。

身處東亞的台灣,數百年乃至數千年以來,所賴以生存的生存核心與重中之重的文化與歷史為何,值得吾人深思。一部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必須清楚地根據客觀的事實與歷史發展,闡述一個民族求生存與奮鬥的過程。進而在文化差異之外,塑造出共同的歷史記憶,最後達成國族、文化與政治的認同。

台灣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圈

法國年鑑學派(Annales)學者布勞岱(Fernand Braudel),在其名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 a l'eque de Philippe II),將歷史的縱向區隔為三種時間,亦即恆定的地理時間、長時段的社會(人文)時間,以及短時段的個人時間。恆定的地理時間,是一種幾乎不動的歷史,即是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這是一種移動、轉化緩慢的歷史,具有無限循環的週期,例如山川、河流、氣候等。長時段的社會(人文)時間指的是,一種結構式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史,是團體及組織的歷史。至於短時段的個人時間,乃指一種傳統的歷史,也可以說不是人類的歷史,而是個人的歷史,是一種表層的波動,是整個體系活力下的波浪,是一種短暫波動的歷史,迅速且急躁。

如果以布勞岱的理論審視過往四百年,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在台灣的發展,可謂提供了一套檢驗的標準,無論從恆定的地理與氣候時段,抑或是長時期的人文時間,都足以證明,為何過往數個世紀,兩岸之間一衣帶水,不絕如縷的互動關係,無論從空間與時間的角度觀察,台灣都在中華民族的生活圈內,中華文化幾已等同並涵蓋了絕大部分的台灣文化,已是事實。質言之,說台灣文化源自於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亦不為過。

台灣為大中華的一分子

著名的美籍政治學家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其作品《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裡,明確把台灣歸納為大中華及其共榮圈的一分子。他指出:「『大中華』因此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個快速成長和經濟事實,同時也開始變成一個政治事實。華人是促成19801990年代經濟的功臣,不管在中國大陸,在亞洲四小虎(四個當中有三個是華人)或在東南亞皆然。東亞的經濟越來越以中國為核心,也越來越由華人控制。來自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的華人提供促成中國大陸經濟於1990年代成長的資金。

杭亭頓接著又引述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論點:「我們都是華人,經由共同的祖先和文化,我們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對於那些和他們身體特徵類似的人,他們自然有種移情作用,如果又在共同的文化和語言基礎上,更會加強這種親密感。這有助於增進彼此的交流和信任,而這也是所有工商業關係的基礎。

根據上述的理論與事實,幾個世紀以來,中華文化與歷史,在台灣經由客觀的地理環境,和主觀的人民選擇,從諸多文化中:如原住民文化、東洋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脫穎而出,成為台灣核心文化與價值,這是無法抹滅的。今天,民進黨基於一己之私利,選擇以「自我殖民」的醜陋手法,謀圖竄改歷史,顛覆亙古以來,罔顧台灣人民所依恃的生存原則。更企圖以所謂的南島語族、海洋民族、多元文化,偷天換日取代台灣屬於中華民族、中華文化,這根本無法為世人所接受。

總之,吾人相信,正如中山先生所言,基於各民族求生存,也基於客觀史實的發展,經由數個世紀中國人共同積累的厚實載體,這個屬於全體台灣人民的核心價值:中華文明,豈會如此輕易地被自我殖民史觀所撼動?相信在風雨波折後,它必定會在台灣繼續發光發熱!


(作者係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