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來,綠營或民進黨內部出現一股大陸熱,不僅兩岸論述日益增多,而且民進黨重要政治人物紛紛登陸,尤其是謝長廷的維新基金會與大陸涉台智庫公開舉辦研討會,以及高雄市長陳菊第二次大陸成功之旅,讓外界對民進黨與大陸互動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期待。如何看待與觀察當前民進黨與大陸的互動變化,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目前出現一些過於盲目樂觀的情緒,或給予民共互動過高評價,如有人認為「陳菊大陸之行會大幅改善民進黨的政治性格與兩岸路線」,或者認為「民共建立了初步信任關係」等等,並不正確或不準確,也容易造成誤解與誤判。
謝長廷日前在與美國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東亞安全專家會談時表示,兩岸最重要的是信任,民共過去沒有互信基礎,但經過去年10月「開展之旅」及今年6月的「香港會議」,已建立初步的互信,應珍惜這個基礎,謀求雙方互利,和平發展。謝長廷正面看待民共互動與兩岸關係發展,值得肯定,但這一表述與認知則不正確,並且過度擴大了民共關係發展。
不可否認,近期以來,民進黨內部一些政治人物或政治精英的兩岸觀念在變化,出現一些理性、務實的聲音與主張,與大陸的互動顯著增加,而且改變了以前低調或不公開的往來與互動局面。即使是黨內強硬派的前黨主席游錫堃也在日前主持的第三次華山會議上表示「全球化浪潮下,誰都無法阻礙兩岸交流,交流不可避免」。但需要注意的,不僅民進黨作為一個政黨,政治立場與兩岸政策主張沒有任何變化,而且民進黨內部政治精英的基本政治態度也沒有任何改變,只是策略性的調整。尤其是,大陸還沒有與民進黨建立初步的互信。大陸與民進黨人士往來與互動的增多,不能簡單地認為大陸與民進黨有了初步的互信。兩岸或兩黨建立互信最基本的政治基礎是承認與支持「九二共識」。民進黨至今沒有承認「九二共識」、不斷否定「九二共識」,沒有這一基礎,民共就不可能有任何互信。
反過來講,民共沒有互信,但不等於或不表示大陸與民進黨不來往、不交流。大陸對民進黨個人與大陸交往、交流、互動,與兩黨之間的黨際交流是有明確界定的,政策是十分明確的。目前民進黨與大陸的互動,被大陸定位為大陸與民進黨人士之間的往來,而不是兩黨之間的互動。就在陳菊參訪大陸之時,國台辦發言人楊毅特別公開強調,大陸對民進黨的政策沒有改變,只要民進黨不改變「台獨」主張,大陸就不會與其發展黨際關係。這一表態即時而明確:外界不能誤讀與誤解大陸對民進黨的政策方針,民進黨人士個人與大陸的互動和黨與黨之間往來互動的性質不同,兩者不能等同。這一表態也是要防止民進黨誤導台灣民眾: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也可以處理兩岸關係,或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發展也不會惡化。
當然,民進黨個人與大陸的交往、交流,在理論上有助於增進民共的相互認知、交流、互動,可以為民進黨的轉型與政策調整創造條件,但能否轉化為黨際交流,民進黨能否轉型,民進黨是否會調整兩岸政策主張,則取決於民進黨自身。
就目前民進黨的政治主張與發展策略觀察,其政治或兩岸策略仍停留在「面對大陸」與「正視大陸」層面上,根本無意調整兩岸政策主張,更不會調整其「台獨」主張。首先,民進黨不會輕易放棄或修改「台獨黨綱」;其次,「台灣前途決議文」與「正常化國家決議文」同樣是「台獨」主張,更不會修改(蘇貞昌公開表示他的兩岸立場是「台灣前途決議文」);再次,民進黨不會承認「九二共識」,一直企圖用新的概念與共識取代「九二共識」。這三個關鍵性問題不解決,民共之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往來與互動,民共關係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民共之間的政治差距不是簡單的「一里路」,而是十萬八千里。因此目前出現的綠營或民進黨「兩岸熱」、「大陸熱」、「論述熱」、「參訪熱」,雖然是一個好的開始、好的跡象,但仍屬於綠營政治精英的個人行為,並各有各的政治考慮,儘管在客觀上有助於民進黨的轉型,但要實現真正的轉型卻非常困難。
當然,也不是說一點改變的可能性都沒有。關鍵仍然取決於民進黨自己。民共關係改善的路徑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當然是民進黨政治精英需要積極到大陸參訪,加強互動,增進瞭解與認識。第二步,民進黨人士要有善意與誠意,不再敵視大陸,不再仇視大陸,不再對抗大陸,而是有誠意與大陸交流、表裡如一,而不是「玩大陸牌」,在大陸講一套,在台灣講另一套;在這裡講一套,在他處講另一套。第三步,從簡單的稱謂做起,像陳菊一樣以「中國大陸」或「大陸」稱呼對岸或大陸,而不是用帶有「一邊一國」立場的「中國」稱呼大陸。第四步,逐步接受已成為島內主流社會共識的「九二共識」。這是給民進黨的重要政治建議,民進黨需要正向思考,這對民進黨、對台灣、對兩岸均是一個好的出路。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