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國民黨崩盤 台北市潰敗|宣平偉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4年11月29日,中國國民黨選舉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聯合報》在隔天的頭版標題寫著:「國民黨大潰敗」。《中國時報》的頭版標題則是:「1949年來選舉最大潰敗 國民黨輸到只剩總統府」。這樣的標題並不為過,因為國民黨的大潰敗,不但是選民對國民黨執政不力的否定,同樣也是對馬英九執政無能的否決,選民決定要給國民黨一個教訓。只是,國民黨恐怕沒料到這個教訓竟然是如此的沈痛!

行政院長江宜樺和國民黨祕書長曾永權隨後請辭獲准,郝龍斌及吳敦義兩位副主席也跟進辭職,希望藉此摃起敗選責任;不過,社會輿論還是將矛頭指向馬英九,認為馬英九應該負起全責,主動辭去黨主席一職。國民黨未來將如何布局,重新再起,也引起各方關注。

今年的選舉結果,22縣市中國民黨只拿到6縣市,民進黨攻下13縣市;6都中更只保住新北市1都,其餘5都全部都是綠營攻占。備受關注的台北市雖然一如選前預期,由主打「在野大聯盟」的柯文哲勝選,但柯文哲能夠拿下57%比率的得票數,大贏對手國民黨的連勝文近25萬票,這樣的結果確實震撼了不少「天龍國」的市民。還記得當時柯陣營總幹事姚立明一度相當志得意滿地放話說,柯文哲要拿超過80萬票,結果被連陣營反譏說,「有夢最美」;不料如今柯文哲的「美夢成真」,對連陣營的支持者而言,恐怕很難接受這樣的「惡夢」。

檢視柯文哲的勝選原因,除了有效整合綠營支持者,成功地包裝「在野大聯盟」的形象,並訴求打破藍綠高牆的口號外,其實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藍營支持者對國民黨執政不力的不滿情緒發洩。台北市過去傳統選民結構上確實藍大於綠,這就是何以雖然當時執政績效和施政滿意度都頗受好評的民進黨陳水扁,在爭取連任時,還是輸給始終不願出來參選的馬英九的原因;不過,柯文哲這次的勝選卻打破了過去的經驗,拿下五成七選票的成績,確實改寫了過去民進黨在台北市始終難以突破的四成五的「天花板」。

對一位以素人之姿出馬參選的人而言,能夠勝選,其實最應歸功於民進黨的「自我約束」。在選前,民進黨雜音四起,有意參選的前副總統呂秀蓮更是炮聲隆隆,但完成民調對比後,民進黨從此走入沈默時代,不但黨內主席、天王不參與柯文哲的各種活動,甚至在一些場合中都很少見到民進黨市議員參選人的參與。對民進黨而言,只要能打敗國民黨,所有犧牲都是合理的,就算是在這場攸關未來總統大選的台北市長選舉中噤聲不語,民進黨的政黨品牌不見了,也都是值得的。打敗國民黨,已然成為民進黨奉行不渝的最高道德標準。

 

在民進黨的全力配合和噤聲不語的犧牲下,再加上藍營中對馬英九執政不力的不滿,兩相結合,終於讓柯文哲得以順利扮演終結藍綠對立的「救世主」角色,透過造神運動風起雲湧地改寫了台北市長這場選舉。

反觀國民黨在台北市的慘敗,除了連勝文權貴形象不斷地被惡意或有意地強化、渲染外,另外,包括陣營內部組織系統運作不時出現問題、選戰策略不斷失誤、媒體關係經營不佳、網路宣傳沒有強力奧援、文宣系統更不斷出包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都造成連勝文的民調始終難以接近柯文哲,甚至還愈差愈遠。

不過,連勝文除了自身陣營的問題外,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六年多來出現的後遺症,不少民眾不分藍綠都在此役上找到發洩的出口。從油電雙漲開始,對軍公教年終慰問金開刀、12年國教草率胡搞、粗糙推動證所稅、油品問題引爆的食安風暴,這一連串的問題代表著民心不滿,民怨深重,這也是為何台北市今年選舉連勝文在12個行政區的得票都輸給柯文哲,其中,過去一直被視為藍營大票倉的大安區投票率竟然低到六成一,遠低於平均投票率的六成七;同樣也是國民黨鐵票區的文山區連勝文的得票率只有47.78%,不如柯文哲的49.93%,顯見藍營傳統支持者對國民黨或馬英九的不滿,都直接或間接投射在連勝文身上。

由於連勝文的聲勢不佳,國民黨輔選單位也希望透過小雞拉抬母雞的策略來輔選連勝文,尤其是里長的動員模式,讓連勝文有機會出現逆轉勝的機會。台北市有四成多國民黨籍里長,近五成則是無黨籍里長,一般而言,也比較傾向國民黨,因此如果能夠全力配合,國民黨就有機會;不過,這次國民黨里長共拿下604,000多票,連勝文則是609,000多票,顯示里長的「推銷」策略無法奏效。

中央執政成交不佳,連勝文的個人權貴形象難以改變,再加上其他各種技術性或結構性因素的交相影響下,終於造成連勝文或是國民黨在台北市的慘敗。不過,這場選戰是否真如外界所言是一場階級的對抗?是一場世代的對抗?柯文哲的勝選,是否真的就意味著「藍綠對立」的結束?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就只能在四年後的市長選舉揭曉了。

 

(作者係前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