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韓關係:打造中等強國外交的典範|林紅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國際舞台上,每一種雙邊關係都有其特殊性。中國大陸與韓國關係的特殊性在於,它在兩國內政、外交中的地位、它所拉動的巨大經貿利益、它對兩國社會民生的廣泛影響,似乎與建交時間的長短無關,與兩國的幅員大小無關。
在建交僅僅22年的時間裡,中韓關係穩定發展,波瀾不驚,鮮有重大抵牾。借助緊密相連的地理優勢、產業的互補優勢及社會文化的交融優勢,兩國關係全面發展,不斷深化,對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經濟整合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影響。
 

等待升級的中韓關係

 

世人眼裡,中國大陸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追求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韓國已是一個中等強國,韓國人懷著的夢想是實現朝鮮半島統一,在21世紀中葉成為擁有8000萬人口的世界第七大經濟體。雖然對於重視大國關係的中國大陸而言,中韓關係只是一種中等強國關係;對於始終維繫著韓美同盟關係的韓國而言,中韓關係的經貿文化意義大於戰略安全意義,但是這樣一種被淹沒在中、美、日大國博弈中的雙邊關係,卻悄悄沒聲息地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建交以來,兩國貿易額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3年雙邊貿易額已達到2742億美元,超過韓美、韓日貿易額的總和,2015年更是有望突破3,000億美元。目前,中國大陸已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第一大出口和進口市場,韓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中國大陸最大進口來源地,並在中國大陸市場佔有率第一次超過日本。
但是,中韓關係有別於其他雙邊關係的,不僅僅在經貿領域,更在於文化與社會層面的相互影響。由於中韓經濟關係緊密而繁榮,地緣政治關係乾淨而簡單,尤其是兩國之間不存在嚴重的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相反的,都因歷史原因而共同對日本不信任甚至抱有仇恨,這使得兩國文化融合度超過所有亞洲國家,兩國人民相互的好感度和寬容度維持較高水準。
中國人除了在前些年諸如「端午節申遺」等文化議題上對韓國人稍有不滿外,始終保持著對韓國電子產品、韓國文娛明星和韓國影視劇的高度熱情,韓流在大陸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娛樂現象,中國人對韓國保持著大不同於對日本的好感度。而根據韓國的民調,有62%的韓國民眾認為朴槿惠上台後,中韓關係變好了;高達70%的民眾認為未來中韓關係會更好。首爾的智庫「牙山政策研究院」在其民調中也發現,61%的韓國人把中國視為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韓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也體現在留學生人數中,韓國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2013年來華留學的35.6萬外籍留學生中,韓國留學生就占了7萬多人,在北京大學的留學生裡,25%的留學生來自韓國。
在如此規模的經貿交流和人文交流基礎上,中韓關係進入了一個等待升級的階段。2014年7月初,習近平主席專程訪韓,提出兩國關係發展的方向,即兩國可以在政治安全合作、地區和國際事務的合作做出努力。
 

兩國關係的地緣政治意涵

 

中韓關係是中國大陸開展對中等強國外交的重要目標,是突破充滿敵意的美日同盟和中日關係的緩衝地帶,在中、美、日、韓的合縱連橫中,緊密的中韓關係具有平衡功能。對韓國來說,中國大陸在朝鮮問題上的重要影響和對日歷史問題上的協同作用,再加上大陸市場對韓國的巨大吸引力,都需要一種緊密的中韓關係。當然,在目前中朝關係和美韓關係都沒有重大改變的情況下,中韓關係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戰略局限。
東亞戰略格局素來複雜難解,在中國大陸崛起和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等因素的作用下,變得更加微妙而緊繃。在美國的東亞同盟體系中,最新的不穩定因素便是日本軍國主義有恃無恐地蔓延和韓國日益接近體系外的中國,兩者間存在因果關係。安倍晉三上台後,日本表現出日益右傾的趨勢,一方面繼續無視歷史問題,另一方面力圖突破和平憲法的框架,在地區和全球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韓日關係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歷史性轉折,所謂美國東亞同盟體系中的准盟友關係,正在向敵對方向轉化。
正如老話所說,「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朋友」,日本在獨島問題、慰安婦問題、解禁集體自衛權問題上的妄言妄行,在韓國國內激起了巨大的批評聲浪,韓日關係被認為充滿負能量,日本一旦成為軍事大國,將會在領土問題、歷史問題和朝鮮半島重新統一問題上成為重大阻礙。韓國不願意與日本關係出現惡化,朴槿惠年初也表示希望日本成為「共同開啟東北亞和平與繁榮的重要鄰邦」,但韓日在國家利益層面上的矛盾,已開始超越與美國的盟國關係所帶來的友好合作利益。中韓關係的緊密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聯合對抗日本軍國主義重新抬頭的意涵,也包含某種對美國放縱日本的責備。
今年1月14日,韓國《中央日報》發文認為,如果今後美國繼續對日本的狂妄言行採取不明朗甚至放任的態度,則以韓國為首的美國之亞洲友邦會主動或被動地與中國大陸靠近。
 

台灣將如何面對中韓FTA?

 

今年7月初,習近平主席率領規模空前的代表團訪韓,兩國領導人達成了爭取年底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共識。這將是中國所簽署最高水準、最大規模的FTA。中國大陸目前對外簽署的12個FTA中,絕大部分集中在環太平洋地區,一旦中韓FTA簽成,中國大陸與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國結成經貿合作夥伴關係,不僅可以加快中日韓FTA的談判進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TPP對中國「合圍」的壓力。
從韓國的角度來看,儘管軍事安全上要靠韓美同盟,但韓國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度超過美國,韓國對華出口超過其對外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FTA不僅有助韓國企業擴展在中國市場的版圖,更能提升韓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因此韓國也是急於促成兩國的FTA。
中韓FTA無疑將是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大事件,必然會對亞太國家與地區產生各種複雜的影響。由於台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品有近九成相同或類似,中韓FTA也在台灣引起高度關注。根據台灣經濟部評估,約有近四分之一出口至大陸的工業產品將受韓國的威脅,總產值接近400億美元,涉及面板、石化、鋼鐵等多個產業。其實,去年6月朴槿惠率經濟代表團訪華時已催促大陸盡快完成FTA談判,大陸方面考慮到對台灣經濟的可能衝擊,沒有立即回應,而是希望讓兩岸ECFA先行,留出時間差給兩岸服貿、貨貿協議,以期最大程度地保護台灣經濟和兩岸經貿。
很可惜,這項優於韓國的有利因素卻因兩岸服貿在台灣立法院擱淺,而大大地弱化了。對於中韓將突破3,000億美元貿易總額、台在大陸存在激烈競爭的關係,以及台灣四成出口市場在大陸等事實而言,無視此等規模的中韓經貿關係對區域的影響是不明智的。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