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張宇飛守護山西國寶26年|陳淑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4月,記者有緣隨「人間大美」參訪團,造訪了山西省晉城市、長治市境內的千年佛寺。其中法興寺文物管理所所長張宇飛,自21歲忍受孤寒,駐守深山古剎守護國寶,迄今已26年,未來他還要繼續守下去。

 

法興寺創建於北魏,原稱慈林寺,歷經齊、周、隋、唐,成型於宋,並更名為法興寺,至今有1,600多年歷史,是長治建築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積最大的古寺廟群,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張宇飛所長的導覽下,記者參觀了這座藏於翠雲山腰裡的經典寺廟。

「法興寺原建於慈林山,因年代久遠,加上所在位置是煤礦主要採掘區,致地面塌陷,寺廟有傾倒被毀危險,經國家文物局反覆勘察研究,確認無法原址修復,便於1984年批文,准其搬遷翠雲山,原樣復建工程歷經十多年完成。」張所長指出,法興寺重要寶物包括唐代石舍利塔、燃燈塔,及47尊體量超過1.5米的大型人物塑像,其中24尊是宋塑、23尊是元明彩塑。而圓覺殿內的12菩薩繼承了唐塑的豐腴造型餘韻,又融入北宋寧靜精緻的人文情調,在中國彩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崇慶寺為防盜招收文保員

 

聽著張所長侃侃而談法興寺歷史沿革,及其文化藝術價值,記者頓時被殿內端莊大度的菩薩像吸引,亦對今年才47歲,卻已從事文保工作26年的張所長感到好奇,「何以在年紀輕輕的20少年,選擇深入山林守護國寶?」

面對記者提問,張所長坦言,「從事文保員,完全是人生意外。」他細述了踏入此行的來龍去脈:1991年,長子縣色頭鎮崇慶寺發生佛頭被盜事件,長治市府很快抓到賊犯。檢察院為量刑定罪,特別拍攝佛頭照,拿去北京找國家文物局鑑定,再憑結果裁定刑罰。當時北京專家去上海開會,透過電話說明「不可只憑照片鑑定文物」,待日後安排時間去山西看實物。然長治工作人員為完成使命,決定轉乘火車去上海找北京專家。未料專家看到佛頭照後,十分震撼,認為是極品,將之訂為國家一級文物,長治檢方再據此判主犯死刑。

於此期間,長治市府為了不讓文物再被盜,決定招聘守廟人,看守文物,但由於寺廟地處高山,一直找不到適合人選。

 

21歲守廟入山住破屋

 

1993年,張宇飛從父親口中得知此事,覺得自己可以去應徵,「我少時有個夢想,希望長大當作家,只是初中畢業後便四處打工過日子,沒上大學是我心中一個遺憾。知道崇慶寺招募文保員,我想寺廟很安靜,很適合看書寫作,再加上當時喜歡看《聊齋》,書裡很多談狐說鬼的故事都發生在古廟裡,於是就去應徵了。」

張所長老家在長子縣北韓村,距離崇慶寺40公里遠。他至今記得,「上山的車子穿梭山間小路,搖晃得很厲害;進入廟門赫見兩棵參天古樹,十分陰涼,當下有點後悔,不過還是咬牙住下來了。」

26年前的崇慶寺,不但沒水沒電,房間沒有門,屋頂還破洞,夏天躺在屋子裡,透過天花板縫隙可以見到夜空繁星點點。張宇飛剛開始覺得挺浪漫的,然而,到了冬天就慘了,寒風灌進來,刺骨得叫人受不了,他只好自製「兩層門」擋風—先在門框掛草簾、再掛布簾。

日日夜夜與寶物相伴之餘,張宇飛把握時間研讀《覺海慈航》、《了凡四訓》等書,充實知識。若想回家,就走到4公里外的公交站牌等車,但因班次太少,後來改騎腳踏車,大約騎三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面對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才21歲的張宇飛不知道自己能做多久,直到發生兩件事,激發他以保護國寶為畢生志業。

 

被遊客疑神經有問題

 

第一件事是,某日省裡有人來此旅遊,張宇飛慎重簡單地向貴賓們介紹這是天王殿,那是千佛殿,「他們聽了很驚訝,出了廟門就問『這年輕人是否精神受刺激,怎麼年紀輕輕一個人,願意待在荒涼寂寞的地方,怎麼知道這些神佛名字?』我心想,為何把我當成不正常的人了,這些是北宋雕塑,都是難得珍品啊!」

第二件事是,中央美術學院學者專家及中央電視台等媒體界,組織了山西寺廟彩塑考察團,由團長錢紹武先生帶領90多人,來崇慶寺考察。「縣府知道專家來,趕緊帶著失竊的佛頭安在羅漢上,錢紹武先生一看到這些大小比例與真人略同的羅漢,神態生動自然,十分激動,認定是宋塑寶物。我很佩服錢先生眼光,當時立下心願,有朝一日要讓大家知道這些文物的藝術價值。」

自此,張宇飛更加專心鑽研寺廟文化,得空便往縣城書店跑。他當時薪資一個月135元人民幣,不是很多,卻很捨得花錢買書。「父親買了馬書田先生寫的《超凡世界—中國寺廟二百神》給我,開啟了我對文物的認識。」於此同時,張宇飛也持續向有需要的遊客講解佛教知識,「沒想到還真有人聽,對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自創口訣講解受歡迎

 

1997年,張宇飛被調到法興寺,除了續任文保員,又兼任解說工作。1998年,他認識了前來法興寺修復塑像的民間藝人。白天,他看民間藝人工作;傍晚,與民間藝人聊藝術,第一次閱讀到梁思成先生編寫的《中國雕塑史》,如獲至寶。從那時開始,他如飢似渴地閱讀彩塑碑刻等文化專業書籍,待積累一定知識後,他又跟前來法興寺的專家進行交流。

張宇飛執行解說時,為了引導遊客能看到古文物的美,不斷反省調整講解方式,「剛開始照書講,但遊客聽不懂;說得通俗些,大家又記不住。」後來張宇飛將文史美學、雕塑地輿等知識統合再歸納要點,並自創口訣。

例如說到「一般人如何欣賞寺廟」,他創造了「從大至小5字訣」:「山、寺、殿、佛、僧」。山,首先察看寺廟位於哪座山嶺,研究山型等;寺,次看廟堂大院布局藝術;殿,三看殿塔建物結構;佛,四看雕塑碑碣;僧,五看宗派,屬儒釋道哪家。

經過深入淺出,提綱挈領,張所長講解文物像極了傳道家,果然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解說對象包括國家、省市各級領導。此外,他還於2011年出版了個人專著《佛影》,並與清華大學教授趙炳時、於兆雄合著出版了《國之瑰寶─長子法興寺崇慶寺》。

 

守護國寶為人生價值

 

26年來,張宇飛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古文物專家,為守護國寶,把寺廟當家,就連春節都在寺裡度過。他表示,「國家把這些千百年的文物保護好了,我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職責便是顧好它,把它所承載的文化講好,這是我的價值所在。」

對於記者參訪,張所長語多珍惜,「能與台灣朋友相識,是無比殊勝的緣份。有句話說『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一個靈魂照亮了另一個靈魂』,我這個微弱的光照亮大家,大家也回應我溫暖,希望我們互相照亮溫暖下,能持續共同為文物保護工作努力,這不僅是山西的事,也是全體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