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1920年代台灣人民抗日運動|陳鵬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920年代,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倡議民族自決,北京發生五四運動,台灣也由之受到極大的影響和變化。

1920年1月11日,林獻堂在東京的「新民會」發行《台灣青年》月刊雜誌,開始對台灣人的啟蒙運動,並首次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設立台灣議會的請願書,其目的是要推動台灣的自治。1920年7月15日出刊的《台灣青年》,受大陸《新青年》雜誌影響,呼籲日本政府按照威爾遜的民族自決理念,給予台灣民主的政治代表權。幾年之後,《台灣青年》改為周刊,並希望同時在台灣發行,沒有成功,但1922年,在台北以《台灣民報》問世。

此時,一百多名台灣人大專院校學生參加了「新民會」,其主導人物為蔡式穀和林呈祿。1922年11月28日,新民會在東京舉行遊行,要求廢除台灣總督的「六三法」。所謂「六三法」是1896年3月30日,日本在台灣實施的特別法律,授權台灣總督得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為「有關施行於台灣之法律」,通稱「六三法」。

1921年1月30日,台灣人首次向日本帝國議會(貴族院和眾議院)提出要求創設台灣議會的請願書,簽名者有林獻堂等187人,請願案介紹議員貴族院為江原素六,眾議院為田川大吉郎。此項請願連續一共提出了15次,但皆未經審議,石沈大海。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文化方面,1921年10月17日,在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中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推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王敏川、林幼春、連溫卿、蔡培火等41人為理事,會員1,031人,都是地主、知識分子和醫專、師範學校、商工學校的學生等等。

自1923年至1926年,文化協會為喚起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和促進台灣人的團結,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各地,舉辦了798場演講會,其中因為演講內容觸及敏感問題,被解散了59次。演講者人數達2,991人次,其中因言論被認為有問題而遭打斷的有276次。觀眾達70,785人次;新竹37,040人次;台中124,348人次;台南80,058人次;高雄11,560人次。

文化協會於1921年出版《文化會報》,曾被命令停刊,以後稿件要經過審查,第四期起改稱《日本文化》,第五期又改回來《文化會報》,第八期以後停刊,由此可見其來龍去脈之如何複雜和艱難。

 

民眾黨成立

 

1923年1月1日,台灣第一位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公布治安維持法,因怕文化協會的極端分子觸犯治安維持法被取締,蔣渭水和蔡培火等脫離文化協會,成立民眾黨。

民眾黨於1927年7月10日,在台中正式成立,其政綱強調台灣的民主化、經濟改革和要改善社會制度。黨主席為洪元煌,顧問林獻堂、蔡式穀、蔡培火,黨員439人。在台北、桃園、新竹、南投、嘉義、台南、大甲設立分部。

蔣渭水於1928年,開始與北伐成功的蔣介石中國國民黨接觸,仿效國民黨青年白日旗制定民眾黨黨旗。民眾黨黨員於1929年達到最高峰,為769人。

因為民眾黨的主張和路線相當激進,故於1931年2月18日,被當時的台灣總督太田政弘以其為非法政黨,命令解散。蔣渭水等15名黨員被捕,蔣渭水於8月5日患腸傷寒,在台北與世長辭。蔣渭水去世一個半後的9月18日,發生了所謂「滿洲事變」。

一次大戰以後,台灣總督由武官換成文官,經歷田健治郎(任期自1919年10月29日至1923年9月10日,以下同);內田嘉吉(1923年9月6日至1924年8月31日);上山滿之進(1926年7月16日至1928年6月6日);川村竹治(1928年6月18日至1929年7月29日);石塚英藏(1929年7月30日至1931年1月15日);太田政弘(1931年1月16日至1932年3月2日);南弘(1932年3月2日至該年5月27日,在任最短,只有不到3個月);中川健藏(1932年5月27日至1936年9月1日),迨至爆發盧溝橋事變前夕的1936年9月2日,台灣總督又換成武官,以至日本投降。

有關1920年代台灣的種種,譬如台灣的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共產黨等問題,請參酌本人所著《中日關係史論集》中〈日據下台灣人民的反抗運動〉一文,此書於2005年12月,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日研所、史學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