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金庸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石文傑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蜚聲國際、聞名中外的武俠大師金庸,其所著武俠小說系列在所有華人社會已成為共同的語言。不但小說暢銷,歷久不衰,成了老少咸宜的精神糧食;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連續劇,迄今仍一再重拍,歷久彌新。金庸老當益壯,還在其故鄉浙江大學絃歌不輟,莘莘學子望風影從,古今中外恐不出第二人。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金庸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第56頁第2回江南七怪,竟出現了一個似小非小的錯誤:

包惜弱兀自心神不定問道;「這封信是什麼法寶?怎地做官的見了,竟怕成這個樣子。」 顏烈笑道:「本來我又管不著他們,這些做官的自己沒用。趙擴手下盡用這些膿包,江山不失 ,是無天理了。」包惜弱道「趙擴,那是誰?」顏烈道「那就是當今的寧宗皇帝。」包惜弱吃了一驚,忙道「小聲,聖上的名字,怎可隨便亂叫?」

金庸大師博學多聞、學問深邃,卻犯了正規大學史學系學生皆知的常識,才會出現此一似小非小的錯誤。

按南宋寧宗皇帝,本名叫趙擴,在位29年(西元1195-1224),還未駕崩以前,大家只知他的四個年號:慶元(1195-1200)、或嘉泰(1201-1204)、或開禧(1205-1207) 、或嘉定(1208-1224)。

宋寧宗是趙擴的廟號,不是年號,也非名字,名字要避諱,廟號、年號則不必,廟號必須是皇帝駕崩後才出現,是繼位皇帝所取。寧宗二字是他兒子理宗在為其辦喪事期間,召集大臣議事,並將已故皇帝靈位送進宗廟時才確定的。質言之,國人和趙擴生前都不知道他死後叫寧宗,不敢直呼其名,多稱其年號,同代的人包括包惜弱,或金國的完顏烈,當然亦不可能預知。

然而,瑕不掩瑜,金庸文采足以掩蓋此一小錯誤;自然出版社也未曾查覺,於是就一錯再錯,而且一版再版,卻從未修正 ,這亦無可厚非。

總之,上面完顏烈的對話,應改為「那就是當今的慶元皇帝」,才符邏輯和事理。

*補注:《射鵰英雄傳》台灣在戒嚴時期,先以地下版方式出版, 改名為《萍蹤俠影錄》,1986年遠景、遠流出版社始正式發行地上版,改為《大漠英雄傳》,直到1987年解嚴之後,才堂堂正正改回原書名《射鵰英雄傳》,真是受盡波折、好事多磨。上述錯誤誤用多年,直到筆者去函出版社,2003年新修訂版才做更正,將寧宗改為慶元。

 

(作者係退休中學教師、曾任教師人權促進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