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大敗之後,國民黨內出現改革呼聲,但有些主張是拿香跟著民進黨拜,恐得不償失。在重整隊伍之際,國民黨要想清楚,是隨波逐流,還是扮演中流砥柱。
2020年1月11日的選舉,蔡英文拿到了出人意料之外的817萬票(得票率57.1%),大勝韓國瑜的552萬票(38.6%)和宋楚瑜的60萬票(4.3%)。在這場總統和立法委員的選舉大敗之後,中國國民黨內的青壯一輩發出改革的呼聲,除了要求改選主席、整頓人事之外,也要求對黨的發展路線,特別是兩岸關係的論述進行辯論和調整,尋求浴火重生的機會。
國民黨出現拿香跟拜聲音
的確,這場選舉充分顯示國民黨無法掌握主流民意,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心。所以,需要改選黨主席和重組團隊,換血和換腦袋,以跟上時代,接上地氣。也有必要對黨的發展路線,包括兩岸關係的論述進行大鳴大放的辯論,找到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不過,有些改革主張,像放棄「九二共識」,甚至於更改黨名,拿掉「中國」二字,皆有「去中國化」,向民進黨台獨路線傾斜的嫌疑。如此自失立場、拿香跟拜會有好結果嗎?
就選戰的主訴求來說,「顧主權」打敗了「拚經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樣的結果是特殊時空的階段性產物,還是長期性的歷史脈動和形勢推移?我個人認為,「顧主權」打敗「拚經濟」,只是特殊時空的階段性產物。這個特殊時空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習近平2019年1月2日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的講話;第二,香港「反送中」事件。
習近平的講話在重申大陸對台工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同時,提到了「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和「『兩制』台灣方案」的倡議。蔡英文將之惡意解讀為「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就等於「台灣投降」,於是,一方面反嗆習近平,另一方面開始大賣「芒果乾」。這個動作讓她原本低迷的聲望扶搖直上,被形容為「辣台妹撿到槍」。
「反送中」翻轉了選情
不過,光是「辣台妹撿到槍」還不足以翻轉選情。去年7月中旬韓國瑜從國民黨初選中脫穎而出時,當時的民意調查還顯示他可以領先蔡英文將近10%。但是,香港「反送中」事件鬧大之後,情勢出現明顯變化。8月中旬,蔡英文和韓國瑜的支持度出現交叉,然後隨著香港動亂的訊息不斷衝擊台灣民眾的視聽,「恐中」、「反中」的氛圍大盛,年輕世代以「沒有自由,經濟何用」交互感染,使得蔡英文和韓國瑜的差距越拉越大。
韓國瑜雖然祭出抵制民調的招式,讓蔡英文用民調帶風向的威力減弱,但是,並不足以改變基本盤勢。選前的造勢活動固然展現了強大的動員能力和支持者的熱情,但也激發了年輕世代「芒果乾」的危機意識,相互鼓舞「回家投票」,讓投票率飈高,也讓蔡英文大勝。
蔡英文藉著反嗆習近平和消費「反送中」贏得選舉,的確讓台灣現階段的政治生態呈現「綠大藍小」的格局,不過,是否就此一路往「綠長藍消」傾斜,再也無法回天呢?
兩岸格局不會因選舉改變
台灣的年輕世代生長在相對富裕,卻成長遲緩的環境中,無法享有蔣經國時代那種「明天會更好」的生活體驗和自我期許,又受到「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兩岸一家親」的認知逐漸淡薄。結果就是帶有「天然獨」色彩的同儕文化很容易被綠營的操作挑動,讓「反送中」的衝擊釀成海嘯般的力道,淹沒掉兩岸關係的理性應對。
然而,兩岸關係畢竟有著結構上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不會因為台灣的選舉結果,或綠營的操作而動搖。兩岸關係最基本的格局之一,就是改革開放和成長發展已讓中國大陸成為東亞區域生產網絡的核心樞紐、大東亞經濟板塊的領頭羊,台灣的產業發展和經貿往來深深地鑲嵌在這個板塊裡,特別是領航的大陸市場上。沒有大陸的善意對待,台灣的「悶經濟」很難有起色。
國民黨應作中流砥柱
兩岸關係主要的發展趨勢,就是彼此實力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儘管有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可見的未來,中國大陸會以每年超出一個台灣GDP的成長速度拉大兩岸GDP的對比,而2019年時大陸的GDP已經是台灣的23倍。對台灣來說,海峽對岸明明是個廣大的市場,又何苦要把市場變成戰場?
經濟規律是不會因為政治操作而轉彎的,國民黨有責任把兩岸關係的客觀情勢講清楚,堅持往對台灣同胞福祉最有利的方向邁進。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喪志,或往「去中國化」的方向傾斜,拿香跟著民進黨拜,自失立場的結果,只會得不償失。在重整隊伍之際,國民黨要想清楚,是隨波逐流,還是扮演中流砥柱。
(本文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