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及後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簽署,是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與機制化的重要標誌。然而,在台灣島內,一直存在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反對與否定聲音,尤其是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反對更為強烈。觀察這些反對聲音與立場,不難發現有四種錯誤的認知與論述。
一是「過度依賴論」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是一種客觀規律,是有效促進兩岸經濟本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兩岸貿易、投資的發展,當然會促進兩岸經濟的相互融合與相互依賴,這也是經濟區域化與全球化發展的過程與結果。但在台灣有許多人卻擔心,台灣經濟規模小,大陸經濟規模大,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會造成台灣對大陸的過度依賴,因此對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尤其是台灣市場的開放,持懷疑與反對態度。以「批馬」聞名的台灣政治評論家南方朔就表示,「對ECFA,我是從頭起就反對。我認為ECFA只會形成兩岸間的『中心——邊緣』關係,大陸是中心,台灣是邊緣。中心會向邊緣抽吸資本、技術與人力,而在資本被抽吸的過程中,利潤卻不會回流,它會形成台灣『依賴而不發展』的惡果」。其實,經濟的依賴是相互的,也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依賴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問題在於,這些學者不擔心台灣對美國經濟的依賴(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依賴度達48%),而擔心對大陸的過度依賴,顯然是政治思考的結果,而不是經濟思考的結果。正是由於政治對立,缺乏政治互信,甚至分離主義思潮,才會在兩岸經濟合作上缺乏經濟上的安全感,擔心對大陸的過度依賴。
二是「有限自由開放論」
台灣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應尊重市場,採取開放主義,實行經濟自由化,但在台灣島內,因擔憂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可能帶來的衝擊,出現一股有限經濟自由開放論的思潮與主張。最近有台灣學者認為台灣經濟規模小,不合適太自由的經濟。其實,經濟自由化與經濟規模大小無關。香港、新加坡等面積與經濟規模均較台灣小得多,卻是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還有學者認為「兩岸經貿過度開放,導致台灣工作難找與薪水不漲」,或者認為「想藉由簽訂ECFA以推動台灣與中國之間貿易自由化的作法,將更嚴重衝擊台灣的經濟發展」。林向愷明確反對兩岸經濟全面自由化。他認為大陸「要求台灣全面放寬中資來台的限制,以及全面開放尖端科技產業赴中國投資,以實現兩岸投資自由化。由此可知,ECFA終極目標是讓雙方的商品與服務能自由貿易外,更要讓兩岸之間的人員、資金及技術能完全自由移動」。其實,這些「有限自由開放論」者主要還是擔心台灣經濟開放與自由化後,大陸資金、人力的進入,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實際上就是主張台灣對大陸「有限自由開放」,而不是對全球的有限自由開放。今日的現實是,台灣在2002年入世時已對WTO成員開放了市場,雖然未對大陸採取「排除條款」,卻一直對大陸產品、資本等進入台灣實施管制,即使兩岸簽署了十多個經濟協定以及服務貿易協定,台灣對大陸的開放依然有限,服務貿易協定只對大陸開放64項,僅與十多年前入世服務貿易開放承諾119項的一半。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發展,區域貿易協定(FTA)就是推進進一步的自由化。反自由化或有限的自由化論述,救不了台灣,反而會讓台灣陷入閉關自守的經濟怪圈,加速台灣經濟衰落。
三是「經濟安全威脅論」
在兩岸經貿往來中,尤其是在台灣對大陸經濟政策的開放中,台灣島內一直存在一種普遍的「經濟安全威脅論」,嚴重阻礙了對大陸的市場開放與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民進黨執政時,發表的兩岸直接三通研究報告就認為,兩岸直接三通會對台灣經濟安全造成威脅。此後,不論是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還是開放「陸資入島」,或者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定,在台灣有一種「經濟安全」會受到威脅的聲音與主張。甚至有許多人沒有任何根據的製造大陸經濟威脅論或兩岸經濟協議威脅論。尤其是綠營政治人物還通過製造大陸經濟威脅論,讓民眾恐懼,達成反對開放或抵制兩岸經濟合作。
四是「生產要素均等論」
以台灣綠營知名學者陳博志、林向愷、吳榮義三劍客為代表,扭曲西方學者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合理化,認為兩岸生產要素不均等,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會拉低台灣工資與拉大貧富差距,對台灣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林向愷在「兩岸經濟交易的現況與展望」一文中認為,「兩岸經貿交流愈密切之後,由於兩岸間經濟規模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產生磁吸效應,導致台灣薪資階層陷入薪資不漲,工作機會難找,與所得差距擴大的困境,讓台灣社會成為兩岸經貿交流輸者愈來愈多,且贏者與輸者差距愈來愈大」。他認為形成這一結果的理論基礎就是「中心與邊緣論」與「生產要素均等論」。在他看來,台商到大陸投資發展,造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等同於台灣廠商以低廉的海外勞工取代本地勞工,造成「跨國勞動替代的間接效果」,加上關廠歇業讓現有工作機會大量減少的直接衝擊,這是2000年後台灣薪資不易上漲、工作難找最重要的因素。這一論述的問題不僅在於將「海外」等同於「大陸」,而且扭曲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是實現生產要素與資源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徑與手段。今日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困境是台灣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出現了問題,更是政治鬥爭對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而不在於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內部生產成本的上漲,企業向外轉移是一種必然趨勢,台灣也不能避免,否則台灣經濟會加速衰落。正是台灣企業的海外轉移,避免了更多企業的倒閉,避免了大量的失業,這也是台灣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左右的關鍵所在。反對企業外移或投資大陸,反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卻提不出可行的台灣經濟發展方案,正是這一論述缺失所在。
觀察這些反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論述,不難發現,在台灣有一股強烈的新經濟保護主義思潮與反全球化、自由化的思潮,背後則有一股更強烈的「懼中」、「防中」、「反中」心態。正是這種「閉鎖」思潮,壓縮了台灣當局的經濟自由化與開放政策,壓縮了台灣對大陸的經濟開放,壓縮了台灣經濟發展空間與活力,讓台灣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