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外資買超台股不是為開善堂|劉端翼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股從520的8,131點一路拉抬往上攀,站上9,100點關卡,尤其衝關時刻外資每天大買100億元,讓每天成交量平均只有900億元的台股更顯奇特。有人說,外資買超台股代表看好台灣未來的經濟表現,果真如此?

 

       根據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每月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得知,今年3月至6月,該指數就像坐溜滑梯,一直往下滑。直到7月才終於彈升,結束連續4個月的跌幅窘境。主要原因與近期台股漲多跌少,激勵消費者信心有關。然而,如我們所知「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櫥窗」,若拿此波段台股表現與近期整體經濟成長情況參照,會有一些違和現象值得留意。

 

新內閣財經首發彈失靈

 

例如,財政部公布6月的出口數據顯示,台灣出口已連續17個月呈現負成長,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連14黑還慘,刷新史上最長衰退紀錄;又如蔡英文提出「五大創新產業計畫」,由國發會研擬的「亞洲矽谷計畫」才推出,即引發新創圈反彈,批評新政府還停留在圈地蓋各種園區、中心的舊思維,不知矽谷的核心不在硬體,而在人才、資金等。

行政院面對反彈聲浪,立即退回計畫、要求重擬,放緩「五大創新產業計畫」腳步。從以上舉證不難看出,景氣柴火其實燒得不旺、新內閣發射的財經第一發炮彈也失靈,若要說外資買超台股是愛台灣,實有待討論。

尚有一派名嘴分析這一波行情,說什麼外資倒貨給散戶,果真如此?我們不妨先判讀代表散戶指標的「台股融資餘額」。2008年,馬前總統上台時,融資水位大概在5,000億元左右,當時股價指數大概在9,200點附近,相對於目前9,100點指數約略相當。但是目前的融資水位是多少?約在1,300億元附近。也就是說,同樣在9,000點之上,但台股的融資少了將近4,000億元。換句話說,從520至現階段攀升的1,000點行情,散戶參與度很低。

 

大漲千點融資反而減少

 

那麼散戶跑去哪裡?其實,台股從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4,247低點,一路走到現在2016年,8年之中融資不斷減少,成交量有一陣子更萎縮到平均只有4、5百億。這意味著一件事:散戶陣亡得差不多了,而且,台灣股票市場的結構是法人在主導,所以這個盤對於喜歡看技術面、看基本面的散戶而言,是看不懂的,散戶豈敢跳下去隨便買?

再說,現下全球景氣並沒有特別好,台灣在鎖國之下出口不振、大陸旅遊團減少,未來勢必影響內需,種種情況均顯示,台股目前的價位看起來應該偏高,所以玩不過法人的散戶會更不敢進場,這也是股市大漲了1,000點,融資反而反向減少的原因。何況每天只有8、9百億的量,外資要怎麼倒?如果台股沒有連續1,500至2,000億元的成交量,外資要「出貨」散戶簡直是個笑話。

 

外資湧入主導大盤行情

 

既然主導這一波行情的是外資,其來源有一部分是原本在英國流動的資金,擔心英國脫歐後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的精神是否受到打擊,進而流動到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台灣當然也是受益者之一;另外一部分也有可能是台灣外流的資金回籠,畢竟從1992年到2016年,台灣外流資金達1.2兆元。當下全世界都在推動負利率,而資金總是往最有效率的市場去,在想戰勝通貨膨脹、賺取高於銀行利息的動機下,很難說這些外資是不是有一部分是回流台灣的錢,選擇台股停泊—畢竟只要是境外資金,都會被台灣定義為「外資」。

姑且不管外資的「成分」,外資就是買超台股,而且買的絕大多數都是權值股,在這波行情中,8大行庫(應該是國安基金)賣了12萬張的台積電,但是非但沒有把台積電賣下來,台積電還創下10多年來的股價新高,這些釋放出來的籌碼就是被外資買去的。又如我們看到某些股票所屬產業不怎麼樣,但是外資也會買,因為他們手裡的工具比散戶多得多,如外資買選擇權、做期指,甚至對沖,他們利用資本市場來賺錢,以致一些投資觀念在外資操控下已變得不合宜。

 

外資來賺錢不是開善堂

 

台灣民主化之後,選票最大,不管你是年賺幾百億元的大企業家,或是領22k的小勞工,都是一人一票,股市更是「認票不認人」,這個「票」是指鈔票,誰的鈔票多,推升股市的力道就強。偏偏股票市場永遠存在一個現象,就是95%的利潤被5%的人賺走。外資來台灣是來賺錢,不是開善堂的,然而,若一個地區的資本市場完全由外資主導,漲跌要看外資的臉色,而這個地區的人民幾乎沒有從資本市場中受益,反而天天被名嘴「外資倒貨給散戶」的奇怪言論所困惑,這是一個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雖然景氣不好,政府規劃的許多財經政策短期內也難有反應,這一波就是資金行情,就是外資大戶共同炒作的結果,我們不必去管股市繁榮是不是假象,也沒有人會笨到去談什麼降行情,但我們確實需要多多注意外資的操作策略。

 

(作者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