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日G20會後,習近平與川普達成為期三個月的貿易戰休戰協議,情勢似乎有所緩和,但其實無補大局。中美關係實質上已經走向全面較量的道路,趨勢難以逆轉。
2018年是中美關係的轉捩點,這一年中美在各個領域衝突重重。年中關稅戰開打,幅度不斷升高,雙方互不相讓。台灣牌頻頻出現,以致台灣在外交上不斷受挫,大陸軍機軍艦頻繁繞台威懾。南海波濤洶湧,以自由航行為名,美國軍艦公然侵入中國南海島礁領海內,中美軍艦幾乎直球相撞。為了遏制「中國製造2025」,美國不僅連續封殺了中興、華晉等中國企業,更大動作令加拿大政府扣押了在加轉機的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同時施壓盟國拒用華為設備。
為了遏制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美國推出印太區域戰略以為反制。10月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形同「討中檄文」的演講,11月中彭斯代表川普出席東盟及APEC兩個高峰會時,更高姿態與中較勁。種種跡象顯示,中美關係已經無復既往。
中美關係難以好轉的癥結
中美矛盾不限於貿易逆差,早已外溢到政治外交、科技創新、戰略安全等各層面,新冷戰正在形成中。中美關係難以好轉,原因如下。
首先,中國體量大,崛起速度出乎美國預料,未來將越來越難以對付。既然演化中國的政策失敗,美國只能趁其羽翼未豐之際設法壓制。這或許是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間難以逃避的宿命,艾利森(Graham Allison)稱其為修昔底德陷阱,其實就是一山難容二虎。
中國早就看出這個趨勢,力求避免,所以向美國提議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發展合則雙贏的形勢,但美國始終沒正面回應。雖然美國也認為,中美關係是當今國際社會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但對美國而言,美蘇冷戰結束後,美國就是國際社會唯一的霸權,為什麼要和中國共享?
其次,中美矛盾和美蘇矛盾不同。當年美蘇在經濟實力上不成比例,美國可以經由軍備競賽,特別是外太空競賽拖垮蘇聯。現今中國經濟實力蒸蒸日上,經濟力量是國家綜合實力之母,以此為基礎,將帶動中國軍事、工業、科技、創新、外交、戰略等全方位的實力上升,事實也確實如此。因此,中國今天給美國造成的壓力與威脅遠高於前蘇聯,美國對中國的敵意當然更深。
再次,中美在政治體制、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較美蘇更為深刻。西方國家彼此間,因有共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宗教背景,即便有權力矛盾,甚至戰爭,吵吵打打之後還是可以合作,譬如英法、德法、德英之間都是如此。但是,在不同政治體制、文化信仰或意識形態的國家間,就沒有那麼容易,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如土耳其、俄羅斯(蘇聯)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始終扞格不入。中國與美國的政治體制、文化、意識形態、歷史世界觀皆不同,期待中美相處融洽當然是緣木求魚。
中美新冷戰會有幾個特徵
中美關係陷入新冷戰趨勢已很明顯,不過不是當年美蘇冷戰的模式。當年美國所領導的西方陣營與蘇聯所領導的共產陣營,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都自成體系,可以各自運轉,除了政治、軍事上的交鋒,兩個陣營幾乎沒有經貿與人員交流。
新冷戰中,中美兩國各層面將持續互動,關係可能因實力變化而不斷調整,節奏會更明快。中美關係何以能裂而不斷?因為中國已經融入西方建構的金融與貿易體系中,且成為其重要成員。中國在2008金融危機中扮演重要腳色,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成為第一大貿易體,是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中美兩國也互為重要貿易夥伴,美國無法、也無能將中國踢出此一體系。
再者,全球化後,企業分工細膩,一個產品的零件材料可能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彼此都需要互易有無,閉關自守成為不可能。中美貿易剪不斷,理還亂,相互之間的貿易不可能斷絕,糾紛也不會停息。
在政治層面,許多全球性與區域問題的解決,需要中美攜手合作,政治、外交上的往來當然也將繼續。這是為什麼在這麼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川普始終稱習近平與他關係不錯,習近平也隱忍不發的原因。留一些餘地,將來好見面。
第二個特徵是在新冷戰中,很難再出現舊冷戰時期的代理戰爭。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衣索匹亞和索馬利亞戰爭等都是美蘇冷戰引發的代理人戰爭。這種代理人戰爭不會出現在新冷戰中,因為中美兩強實力差距不大,小國在兩強之間連選邊都覺為難與猶豫,當然不會輕易出頭為一方打代理戰爭,禍延己身。以菲律賓為例,即使美國幫忙打贏了南海仲裁案,菲律賓也不願當美國的棋子,反選擇與中國合作,分享南海利益。
同樣的動機,美國指望越南、日本為美國出頭槓中,如今這兩國反而都掉頭致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加拿大捲入華為事件,弄得進退兩難之例,更發人深省。
中美兩國都是核大國,他們若爆發戰爭,後果難以想像。小國既不願出頭當代理人,中美兩國或會更加審慎處理衝突,避免直球相撞,出現災難性的後果。合理推測,中美戰爭不會發生。
第三個特徵是中美外交戰會更綿密,因為雙方都需要更多國家支持他們的立場。
美國首要鞏固同盟關係,施壓盟國在中國議題上向美國立場靠攏。這些歐亞盟國,或懾於美國壓力,或受到美國挑撥,也對中國產生疑懼,具體的例子是在拒用華為5G通訊設備的政策上,若干國家選擇跟進美國。但他們心裡對美國也有埋怨與不滿:川普對盟國的頤指氣使,粗言批評,推卸責任,強調美國優先,隨意退出國際組織,撕毀條約,倡言保護主義,反對全球化、自由貿易等作為,已經埋下雙方分歧的種子,這些盟國會否永遠甘於扈從,是個問題。
再說,美國與盟國的利益並不完全契合,各國首要考慮的都是自身利益,這些盟國除日本外,在「一帶一路」政策上都與美國分道揚鑣就是一例。法國與葡萄牙在拒用華為5G設備一事上自行其事是另一例。美國與其歐亞盟國的關係會如何發展,是一個值得中國觀察並相機行事的課題。
其次,美國致力於拉攏中國周邊國家,伺機破壞「一帶一路」政策。中國與若干周邊國家有領土爭議,處境不佳是事實。但中國與這些國家經貿關係緊密,後者經濟上對中國有一定程度的依賴,不會輕易隨美起舞。印度或許是個例外,中印除領土糾紛外,在印度洋還存在競爭,關係較敏感。但印度一向服膺不結盟政策,不會選邊,美國推印太戰略時,印度一直相當冷淡,不想表態。其他中南半島與中亞國家,美國更難撼動。美國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擴張政策,口誅筆伐,雖然給中國添了些麻煩,但基本上動搖不了此一政策的逐步落實。
中國一直以第三世界成員、發展中國家自居,堅守「和平共處五原則」,對非洲、拉美、中亞、印度洋周邊等第三世界國家耕耘良久,關係良好。中國提供資金幫助友邦推動各種經濟建設,從未附帶政治條件,干涉內政。在爭取第三世界上,美國難以競爭。
中美較量的前景與影響
中美衝突以貿易逆差為開端,實際上涉及工業製造、智財權、技術創新與移轉、軍民企業合作、軍工業發展、市場准入、「一帶一路」、貨幣政策、發展政策、外交戰略等層面,幾乎無所不包。化約而論,現階段鬥爭的主要重點在貿易逆差與科技創新兩大項,這兩大項恰恰涉及美國霸權能否維持,中國復興夢能否實現,雙方都很難大幅讓步。
貿易戰是削弱中國實力,延緩其崛起速度的有效策略,即使明知打下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也不會鬆手。這場戰爭會打打停停,時張時弛。去年的經驗就是如此。
去年4月,習川湖海莊園會後,雙方協議停戰百日。談不攏,7月美國即啟動關稅戰,雙方你來我往,交手兩輪。12月習川G20高峰會後又協議休戰90天。若今年3月1日前還談不攏,當然又會重新開打。這是場長期戰爭,會持續多久,難以確定,或許要到一方真的撐不下去後才會罷手。這樣打下去,雙方及全球經貿都會受到牽連。
12月習川會的妥協方案大約是:美國暫緩對中國的2,000億美元產品調升關稅到25%,中國則承諾購買美國的農產品、能源產品、降低美國汽車進口關稅從45%到15%,各自解決了燃眉之急。90天休戰是為了協商美國所提的142項要求,簡單說就是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計畫。此一計畫追求的是,到2025年中國的製造業要超越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德日等國,這令美國焦慮到極點。
現在中國已不提此一計畫,有報導稱北京甚至打算調整此一政策,一方面放寬市場准入,放棄一部分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推動更公平的競爭政策,採取「競爭中立」的立場,促進國有、民營和外企的公平競爭。但美國對此調整並不相信,所以採取了另一作為。
去年稍早,美國已對中國通訊產業的重要企業,如中興、華晉下重手制裁。原因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當今世界發展之鑰,創造商機無限。誰掌握了此一區塊,誰就掌握了世界霸權。互聯網起於美國,2G、3G時代的技術都握在美國的手裡,到4G時,中國企業華為已能參與其中,分享利潤。4G出現不久,華為異軍突起,在5G技術上趕超美歐,性能穩定,價格低廉。這給美國帶來無比的壓力:未來社會是萬物連網,若任中國在此領域超前,美國就不再是世界老大。
美國以華為5G網絡危及美國安全為由,拒絕華為通訊設備進入美國,甚至連華為手機也不能在美國出售,華為知趣地宣布退出美國市場。但美國還不放手,繼續追殺,要求其歐亞盟友跟進,拒買華為5G設備。
為確保萬無一失,在習川談判的同時,美國要求加拿大逮捕了過境的華為財務長孟晚舟,以為中美貿易談判的籌碼。由此可見美國的情急,也證實了5G通訊設備技術上,美國確實已被華為超過。安全理由是封殺華為的幌子,喪失壟斷性商機、5G網路標準制定權與話語權,才更為重要,更何況,技術一旦被超過將再難追上!只是這樣無憑據在域外抓人,哪裡還有人權?連美國媒體都不以為然。
誠如季辛吉所說,中美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中美這場實力較量的新冷戰可能持續數十年。中國不會放棄民族復興夢,目前在美國壓力下所做的一切調整、讓步,頂多只是延後大攤牌,不會換回美國鬆手。
該來的總會來,中國最好做好準備,沉著以對。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