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陸生在台身分尷尬|王欽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自從台灣開放大陸學生來台交換、攻讀學位以來,來台陸生規模越來越龐大,截至目前,前後共三屆來台就讀正式學位的學生總數已達三千左右,再加上交換的陸生每年可突破一萬人次,兩岸學生大交流的圖景已經初現。但是自2011年正式開放陸生學位生就學以後,台灣教育部就對陸生設有「三限六不」規定(限校、限量、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續留台灣就業)。據說,教育部之所以祭出此政策,是為避免本地生權益受損,但這些措施因考慮不周或者配套不全,而使陸生在台的學習與生活等諸多面向造成困擾與障礙。

  根據大學法第二十五條和專科學校法第二十六條的,陸生被歸類為特種生,並排在僑生之後、外籍生之前,顯示陸生身分處於二者之間的模糊地帶。陸生因非屬上述二者身分,反而被歸類在三不管地帶,無法適用來台求學者的公平待遇,比如針對僑生的校內助理工作、針對外籍生的獎學金,以及二者皆有的打工許可,皆無從申請。另外,也僅有陸生無法獲得居留證,相應的也就無法參加全民健保,從而在就醫權益上出現嚴重問題。

  除上述法律、政策層面的限制外,還有更多隱藏的小細節造成陸生諸多不便。眾所周知,近年來兩岸民間交流日趨熱絡,雙方皆有各種社會、教育機構主辦交流活動,並鼓勵兩岸學生參與其中,以達到加深瞭解的效果。弔詭的是,在台陸生卻無法參與,其原因在於大陸方面主辦活動時希望台灣學生參加,而台灣方面主辦活動時也僅招募大陸同學,這就讓在台灣的陸生既失去到大陸參加活動的機會,也無法參與台灣舉辦的活動,陸生被賦予增進兩岸青年交流的使命,自然也就被大打折扣。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私人獎學金和假期實習問題。陸生不僅無法領取政府獎學金,即便台灣各大學都會有的一些私募獎學金,也只允許外籍生、僑生申請,使得陸生無法具備申請資格。同時,一些學校暑期會提供很多大陸實習機會給台灣學生,但基於同樣的原因,陸生也無法申請。

  開放陸生來台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問題不斷隨著生活實際需求而產生中,亟需政府主管部門本著兩岸親善的開拓思維。除在政策制訂上能更加含括利益縱深,在政策調整上也需具備靈活機動性,即時研擬適切配套措施。可惜的是,相關的政策改革討論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相關政府單位召集陸生聽取意見已有多次,主管單位也不斷對外宣示要全面檢討改革,馬英九都作過指示,要修正相關的配套措施,甚至陸委會都已通過有關陸生獲得居留權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並在多次延宕之後終於被列入立法院議事日程。但因為民進黨的杯葛,至今仍然被無限期的拖延。原因無他,陸生議題具有長遠利益卻無明顯短期實效,自然不會被優先考慮。年初時相關方案被列入議事日程,只因為當時還沒有兩岸互設辦事處條例以及服貿協議過關的問題,但等著這些問題浮上檯面之時,陸生議題自然要讓路。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其悲哀的事情,陸生在台灣既無選票資源,又難以有組織地進行維權動作,只能服從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如果說陸生初到時,因為新鮮感以及對台灣的好感,可以暫時容忍;那麼等到大家已經逐步適應在台灣的生活,開始回歸現實生活、認真思考面臨困境的時候,特別是隨著在台陸生越來越多以後,陸生對台灣社會的不公平做法將會愈發不滿,其對台灣的好感和滿意度也將日趨下降,等他們回到大陸以後,或許將不再是扮演親台派的角色。從現實的角度看,這無疑會影響台灣後續在大陸的招生工作;從更為深遠的角度看,則是兩岸青年交流將有惡化的風險。

  如何營造一個具有善意與合作共識的台陸交流環境,需要相關單位會同社會機構和大專院校,根據陸生來台所相應而生的嶄新情況,共同會商,革新因襲陳規所既成的潛在限制與盲點,方能改善陸生在台的實際處遇,並為友好的兩岸溝通之路,開展新的歷史進程。而最為關鍵的問題則是,政治人物和政府單位要真正拿出為兩岸未來發展的大格局和大胸襟,從更深遠發展的高度處理陸生議題,如此才能跳脫現實政治利益的羈絆,真正採取動作改善陸生在台生活、學習境遇。

(作者係陸生,現就讀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