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捷運環狀線沿路亮點不容忽視|張健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今年春節前,新北環狀線的西環段(以下稱環狀線)啟動為期12日的試乘,以帶動板橋、中和、新店、新莊的觀光商機。筆者發現,捷運環狀線所經過的地方,有不錯的歷史景點,值得當局重視。

 

119日,新北環狀線起試營運,並於131日正式通車。路線自大坪林站穿越新店溪,經中和區景平路、板南路及板橋區板橋車站,並越過大漢溪至新莊區思源路和新北產業園區,共15.4公里。此後可利用該線直接往返新店、中和、板橋、新莊等淡水河西側及上游的新店溪各行政區,可縮短乘車時間、分散運量、減少轉乘站的擁擠;並可銜接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板南線、桃園機場捷運,且可於板橋站轉乘台鐵與高鐵。

筆者選在春節前體驗,並利用古今地圖對照及相關文獻,試圖找尋沿路的史蹟亮點。

沿線50年間變化頗大

環狀線代表色為黃色,代碼為Y14座車站中有6座車站沿用既有站名:大坪林、景安、板橋、新埔、頭前庄及新北產業園區(前稱五股工業區)等站。其餘8座車站,依地區舊地名及車站鄰近道路、橋梁或里名等命名,包括十四張、秀朗橋、景平、華中橋、橋和、中原、板新、幸福站。

環狀線列車採用的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化設計。列車從大坪林出發後來到十四張站。因全線皆為高架路線,故有不錯的風景視野。該站所在原為農業區,可謂大台北的都市之肺。十四張是數百年前就存在的舊地名,乾隆年間(1735-1795),大陸移民從這裡上岸發展與開墾,形成斯馨祠周邊古稱「店仔街」的熱鬧市集。該祠的碑文,指出乾隆44年(1779)開墾大坪林的民眾建立土地祠,取名「斯馨」有閩南語思鄉之意。而附近原有可列為歷史景點的先人開發遺跡,卻在當局一聲令下,變成了捷運環狀線機廠用地,相當可惜。

從十四張站過新店溪後,便到達秀朗橋站。這裡原來的古地名叫尖山腳,有渡船來往兩岸。今日秀朗橋下有以彩繪及裝置藝術重現昔日,包括「尖山晚渡」的中和八景意象。

接下來環狀線列車沿著景平路經過景平和景安站,下方的台64快速道路一路相隨。這裡位在數百年以來尚存的地貌─瓦磘溝(舊稱潭墘川)的南方,屬於大南勢角地區。清代即有先民引新店溪水建永豐圳,灌溉尖山腳、南勢角、漳和庄水田370甲,故這裡也原是一大片水稻田。如今因捷運的方便等因素,遍布新興的高樓大廈,連景安站也蓋起了捷運共構大樓。該站的環狀線與地下站體共用出口,可轉中和新蘆線。

板橋林家和中和的淵緣

列車接著經過中和站、沿著過去台鐵中和線的火車路廊(板南路)走到橋和、中原站。這一帶主要是中和的工業區,當工廠漸漸轉移至大陸投資,原址就變成商場和社區住宅大樓。值得一提的是,中原站所在的古地名─芎蕉腳庄,和板橋林本源家的崛起有一段因緣。

林本源家創始者林平侯原是福建漳州龍溪人,於清乾隆46(1781)隨父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台北新莊),受雇於鄰居米商鄭谷家,數年後積蓄銀數百元,鄭谷再借助千金,促平侯自立經商,因經營得法獲利甚豐,遂以致富。後老東家鄭氏以年老有意返回大陸祖籍,平侯感恩圖報,將創業之初鄭氏所提供的資金,加上利息,悉數奉還,鄭氏婉謝其好意。

林平侯乃將這筆錢在芎蕉腳庄置產,以歲收的租息贈與老東家,不但樹立「義利合一」之家風,並開始了林家對土地投資抱持著濃厚興趣的淵源。同治元年(1862)林本源繼承人林維源繼續擴大收買大台北重要灌溉水圳的租權,包括灌溉中和的永豐圳,並收購田園。經過數十年的累積,根據1903年《台北廳志》記載:「林本源所有土地占台北平原之過半」,當時淡水廳擺接堡的漳州人十三庄主要分布在今中和、板橋、土城地區,而以漳和庄的枋寮街最為繁榮。

枋寮街有「中和大廟」的廣濟宮,主祀開漳聖王,俗名聖王公廟,間接促成了該漳州人聚落的形成。另一和廣濟宮合稱「中和大廟」的福和宮,根據1932年的《中和庄誌》記載,祀奉神農大帝(又稱五穀先帝)。其緣由是移住於中和的漳州人,為開墾土地祈求豐收而奉祀。另據《台灣日日新報》稱,此宮由來與板橋林本源家最有關係。所以林本源家身為擺接堡漳州人的領袖,對清代中和地區的發展當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環狀線的亮點─接雲寺

環狀線在板橋的歷史亮點,首推林家花園附近祭拜觀音媽(佛祖)的接雲寺。因它相對同為板橋古廟、但已變為現代廟宇的慈惠宮(媽祖廟) ,顯得古樸許多。一百多年前,板橋並無觀音媽廟,故本地居民只好到中和柯子(科仔)崙石壁湖山山頂的慈雲巖去參拜,成為擺接堡漳州人的信仰中心。當時交通既不便,且路途遙遠,山路又崎嶇難行,板橋首富林家遂臨時搭建一座簡單的廟宇,每年由慈雲巖恭請觀音媽至板橋兩三個月,以接受本地善男信女的膜拜,後再起駕回鑾。清咸豐三年(1853)此寺因漳、泉械鬥而燬於祝融,幸好當時觀音媽被迎到板橋,因此得保安然無缺。

今日步入接雲寺,放眼望去盡是古匾及石刻楹聯,頓覺古意盎然,增添古廟悠然文藝之風。正殿內,百年歷史的古匾有五個。其中,有署名「賞戴藍翎前特授台東都閫(墾)府劉嘉輝」敬獻板橋接雲寺【慈悲救世】的匾額。「閫」是指統兵在外的將軍。劉嘉輝生於1854年,先祖於1739(清乾隆4)由福建省漳州府渡海來台,開啟他和在台漳州人的一段情緣。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治台期間(1886-1891)讚其勤勉任事,建設有功,奏准賞戴藍翎。

劉嘉輝同時也是林本源家的事業夥伴。他在乙未抗日期間,曾率林本源旗下的勁勇營子弟駐守桃園的南崁海口,和當時全台義軍統領的丘逢甲進士共同在南崁駐守要地,即今日機場捷運經過的地方。日據後,任林本源租館主任,深受板橋居民敬重。明治32(1899),他見中和地區水田700餘甲仰賴的永豐圳忽遭水患,圳崩流絕,便不惜工本,極力修治,讓農民歡喜收割。此外,他也參與許多寺廟的整修工作:大正3(1914)參與板橋接雲寺重修、大正14年中和福和宮的重建。

應以歷史遺跡作為亮點

目前網路上出現環狀線十大景點排行榜,將Y12中和站附近的枋寮老街列為最後的景點。其實,只要結合上述古樸的大廟廣濟宮、福和宮、瓦磘溝等歷史遺跡,配合當地的導覽,一定不會讓遊客空手而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