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潮平海闊千帆渡 兩岸經貿三十年|李沃牆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兩岸一衣帶水,血脈相連,今年適逢雙方經貿交流30年。兩岸貿易依存度高,若能相互合作,不僅惠予兩地人民福祉,也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期許未來30年的共榮發展。

 

 

兩岸經貿交流政策與進展

 

    兩岸經貿交流歷經30年,可謂風雨不斷,特別李登輝及陳水扁任內,不是戒急用忍,就是鎖國政策,以致兩岸經貿滯礙難行;直到馬英九政府上任後,兩岸兩會才透過制度化協商管道,共舉行10次高層會談,簽署21項協議並達成2項共識。但蔡政府上台後,兩岸官方交流復遭凍結,制度性協商被迫停止。

然而,細數兩岸(不含香港地區)的貿易進展,由表1可看出,1982年貿易總額才2.78億(美元,以下同),但1985年大幅成長至11.02億;1995年又成長4倍多,往後逐年擴展,至2014年達到1,339.92億最高峰,之後卻呈回降。

 

台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兩岸交流過程中,台商角色舉足輕重。台商赴大陸投資大致可區分為初探性、適應性、擴張性、停滯性及成長性到目前的轉型性等階段,對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功不可沒。據統計,台商累積家數在2009年底超過8萬大關,2014年突破9萬。早期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總量當中,位於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這三個省市)占台商在大陸投資的64%,位於珠三角(廣東省)占台商在大陸投資的20%,這四個省占了全國台商的84%,加上海峽西岸的福建省,以及位於環渤海的山東省和京津地區,可以說台商在東部地區占90%多。而昆山是大陸以運用台資為主開展對台經貿合作的典範,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依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台商於1991至2001年間赴大陸投資,共24,160件,金額為198.9億;往後各年的投資件數及金額不等,但2001年後快速增加,累積至2016年的金額共1,645億。但蔡政府上任後有明顯減少趨勢。今(2017)年第一季,台商對大陸經核准投資件數為157件(含補辦),總核准金額為21.0億美元(含補辦)(如表2)。目前,台商投資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占21.4%)、江蘇省(占18.0%)、河南省(占16.7%)、安徽省(占15%)等地區;至於台商投資行業,主要分布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等(參考圖1)。

 

政經分離、以經促統

 

中國大陸惠台政策多次更迭,第一代自1990年至2006年,重點在招商引資,為吸引台資企業,給予各類投資優惠;第二代自2006年至2015年,單方面對台讓利,而第三代則自2015年至今,注重精神和思想層面的融合。進一步言之,大陸對台商的定位,一是把台商視同外商,著重對台商的經濟目的,希望能吸引台商的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大陸企業的技術水平;二是把台商視為本國企業,以達到「以民促官、以經促統」的戰略目標。因而,早期對台商及外商投資企業,亦採取許多相關稅務優惠,包括對特定地區減低稅率。

隨著兩岸政治發展,大陸對台招商有所調整,例如公開表示不歡迎綠色台商到大陸投資,台商貨物及合同不得違反一個中國原則。2015年的18屆5中全會提出,要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讓更多台灣普通民眾、青年和中小企業受益。

今年海峽論壇強調由「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線」的政策改變,鼓勵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為台灣中小企業提供優惠政策環境,將是未來幾年內的對台工作重點。除此,大陸對台招商策略,隨著商業模式及國家發展戰略方向而有所改變。一是搭配「互聯網+」用創業等詞彙,吸引台灣好點子與人才。再者,福建自貿區近來已提出諸多優惠台商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展「一帶一路」並向台商招手,希望能透過產業園區深入合作。

兩岸經貿30年,風風雨雨艱難過,但終究,潮平海闊千帆渡,期許未來30年能共榮發展。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