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承柯(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
大陸從1979年元旦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就已經啟動了和平統一的工作,一直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現在要將和平模式轉向戰爭模式,需要堅強的理由,如果只根據台灣內部民調結果而做出判斷,可能會出大問題。
兩岸越深入交往,越看到相互排斥之處,最早是李登輝訪美與「兩國論」形成的衝突,再來就是阿扁的「一邊一國」與「入聯公投」,大陸對阿扁時期的反應比李登輝時期較為冷靜,僅以〈反分裂國家法〉回應,基本上是想維持兩岸和平。我相信大陸在台灣未宣布走出中國框架之前,不會停止和平統一的政策,因為武統會引起極大的反抗而使統一的效果大打折扣。不過,一旦法理台獨,大陸還是會採取行動的。
紀欣(《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
習近平在「習洪會」上講了六點意見,第一點就是「承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關係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其實「兩岸同屬一國」相關論述已醞釀了好幾年,值得研究兩岸關係者重視。
「一中」在「各表」後,逐漸被淡化、虛化,而蔡英文又堅不承認「九二共識」,「一國」似比「一中」更為清晰,它既可檢驗國民黨是否真的反對台獨,也可給蔡英文機會表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不是一中一台」,至於稱號等政治分歧則可待兩岸平等協商解決。
台灣在1990年代就提出「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個部分」、兩岸關係是屬於「一國內部」或「中國內部」的性質。馬英九也多次講「一國兩區」。儘管「一國兩區」涉及「一國兩府」等問題,事關重大,但「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內部的關係」論述有助於(1)排除外部因素對兩岸統一的不利影響,(2)現階段可以增進台灣民眾對「一國」的共識,(3)可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創造有利條件。
「一國兩制」本質上就是一個國家在兩個不同的地區實行兩種不同的制度,但它不是台灣有些學者所謂的「現狀的合法化」,而需要先由兩岸協商、訂立雙方都必須遵守的規範。
胡凌煒(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
過去八年兩岸大交流、大發展,結果民進黨還是上了台,這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否定和平統一;一是做得不夠。但仔細看,過去八年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三通把兩岸地理上的障礙打通了,ECFA把兩岸的經濟生活連結在一起。
若從社會背景來看,兩岸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有所改變。只是,過去八年的問題在於,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停留在表面,自上而下,與台灣社會本身問題脫節,太陽花運動就是因國民黨沒解決基本的社會矛盾。上海與台北的雙城論壇就是一種自下而上凝聚共識的模式,從兩個城市的具體問題著手。例如推動兩岸服務業的互補。
和平統一確實應該有緊迫感。有人認為時間在大陸這一邊,綠營則認為時間在他們那一邊,我認為時間最終會在有所作為的一邊。
王炳忠(新中華兒女學會理事長)
今天台灣內部的反動勢力綁架了台灣,他們獲得很多來自美國與日本的支援。若認為台灣的統獨勢力會因政黨輪替而改變,這種想法其實不正確,今天的藍營根本是「華獨」,因此,大陸對國民黨殷殷寄望根本是所託非人,馬英九的八年被華獨勢力攔截,錯過了和平統一的最佳時機,反而給予台獨宣傳「和平獨立」的養分。
不論是和統或武統,在台灣的當務之急是趕緊培養同志,建立統一新理論及發展新世代,擔負起台灣人民自救運動的重責大任。有心有力人士也應該在台灣建立促進統一的根據地,這可採取各種靈活的方式與組織形態,例如效仿民進黨,成立各種基金會或開設公關公司,不但可培養幹部,還可擴大宣傳效果。
我們必須自己站出來領導,扛起台灣人民自救運動的大旗,團結各方反獨促統一的力量,也不排除利用選舉宣傳統一,擴大統一運動的隊伍及支持群眾,以利在變局發生時發揮關鍵作用。
王偉男(上海交通大學台研中心副主任)
兩岸關係發展至今出現了不少迷思。其一,台灣意識和台灣主體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嗎?依我看,這三者之間的邊界非常模糊,因此很容易被分裂勢力所操弄,忽視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很可能模糊了我們自己的雙眼。
其二,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內,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上升了10%,已達60%,台獨還能是假議題嗎?退一步說,如果台獨是假議題,那我們這麼多年來的反台獨鬥爭不也成了假議題?
其三,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根本就是不想統一,民進黨執政後「拒統」更成了主流民意,我們還能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嗎?
其四,台獨意識一路攀升,時間一定在大陸這邊嗎?「民意如流水」只適用在民生政策上,不反映在統獨上。
林明正(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面對當前兩岸的情勢,我只有八個字: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民進黨好似滿洲國,國民黨則頗類汪精衛的維新政府,而馬英九的作為實際上是逐步推進了李登輝的「兩國論」。何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台灣內部沒有統一的土壤。台獨快速地繼承了國民黨的反共恐共教育,將其轉化為反華教育。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必須思考如何從文藝影視,以及年輕人次文化開始著手,獨派有海角七號、Kano、賽德克巴萊等電影,統派卻沒有一部電影。
其次,我們要掌握新媒體與校園平台。日前屏東原住民社區有人要蓋日本神社,消息一出,便有日本人透過「李登輝之友會」,表達願意出資。我們若不如日本人用心用力,當然達不到效果。再者,人才必須回流。台灣統派青年在大陸讀書後往往留在大陸發展,台灣內部就越來越難建立統派力量。應效法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在台灣搞統派的「痞子運動」。總之,統派必須在台灣有根據地。
周忠菲(上海台研所研究員)
兩岸統一的確是很現實的問題。首先,要談兩岸問題,不能僅侷限在兩岸上,因為這裡面有大量的美國因素,最終還是政策問題。其次,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民進黨上台並不表示統一沒有前途或過去作法沒有成果;事實上,在過去的8年間,大陸已獲得很多的重大政治利益。目前兩岸的情勢正處在拐點上,問題在於如何擬訂新的政策。
第三,在全球化、民粹化的環境中,領導人個人的能力非常重要,誰優誰劣,會影響大局。第四,經濟事務中政治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為經濟的成果要透過政治來分配,思考兩岸關係必定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來看才行。大陸政策應該要特別注意解決台灣青年就業的問題。第五,國民黨無論誰掌舵,在兩岸關係上一旦棄統,就再也沒有出路了。
盛九元(上海社科院台研中心執行主任)
大陸始終將「和平統一」訂為國家統一戰略,和平只是路徑,最終能不能以這樣的構想達成統一,還要觀察。
統一的對立面是分裂。2005年原本要制定的是〈國家統一法〉,怕人誤會兩岸的現況不是一個國家,才改成〈反分裂國家法〉。兩岸統一,和平為最好的方法,但不排除其他方法,然而,〈反分裂國家法〉出來後,對推動統一的作用不明顯。未來該法是否應該修訂,令其更加完備,更能遏止台獨,核心是推動「一國」的凝聚力與強制力。
過去八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體現在23項協議上。18大後說兩岸要融合,更具系統性,但要如何推動,基本上採用了三條路徑:制度化協商、單方開放與施加壓力。我們應該有更多路徑的設計,讓統一變成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
吳澄秋(復旦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大陸在反台獨方面已從「事件反獨」走到了「結構反獨」。李登輝時期,大陸是對特定事件採取反獨措施,如軍事演習、導彈試射與朱鎔基提出警告。陳水扁時期開始有結構反獨,例如借助美國反恐的需求幫忙反獨,並制訂〈反分裂國家法〉。
「事件反獨」往往會引起台灣人民的反感,未來實現統一還是要讓結構反獨的內涵內化到台灣人民的認知之中,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能否成功,取決於大陸是否能持續發展。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不願兩岸發生戰爭,但過去的讓利措施似乎解決不了問題,也許等大陸的人均所得超過台灣時,情況會有所改觀。簡言之,非和平方式並非一定要武統。
李秘(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一國兩制的對台模式」雖對台採取較寬鬆的政策,但我認為還有更多可以跳脫香港模式之處。
對台模式與港澳模式至少有五點不同:(1)香港回歸是法律的,台灣是政治的,無需法律。(2)對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主權,台灣是一中框架中的同伴,沒有恢復主權的問題。(3)大陸與香港存在上下級關係,台灣法律是自主的,兩岸不是垂直關係,應是協商關係。(4)香港模式是成文法的產物,台灣模式可以從協商互動中長出來,是進程的。(5)香港模式是井水不犯河水,台灣模式大陸固然不能參加台灣的治理,但台灣人民應該有權利參加大陸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