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是台北市早期發展的聚落之一,以迪化街、霞海城隍廟聞名,近年因電影《大稻埕》及文創小店進駐,吸引更多人造訪。而該街區的魅力不僅於此,被譽為「台灣孫中山」的蔣渭水,當年就是在此展開民族文化啓蒙運動。
大稻埕位於大同區西南一帶。很多人以為迪化街商圈或者大稻埕碼頭就是大稻埕了,其實它的腹地很大,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從捷運北門站到大橋頭站,這之間都是其範圍。若是搭乘捷運,可以在北門站、大橋頭站、雙連站出站,步行約10幾分鐘,即進入街區。
位於大稻埕區的「URS城市影像實驗室」策劃了「悠遊永樂町,遇見蔣渭水」展覽,展期自1月26日至3月31日,特別從蔣渭水行醫處—大安醫院,作為認識大稻埕的起始,帶領大家深入了解該地區豐厚的歷史脈絡。
蔣渭水是1920年代台灣反日本殖民運動的重要領袖。他1891年生於宜蘭,出生4年後,清廷甲午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蔣渭水的父親是一名相命卜卦師,儘管收入不算豐厚,仍想盡辦法栽培蔣渭水進入私塾就讀,未讓其接受日式教育。1907年,蔣渭水17歲時進入宜蘭公學校;20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1915年以總平均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再經由分發至宜蘭醫院(現為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了一年。蔣渭水與大稻埕的關係,就是自其實習完畢,於1916年來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開始。
開業醫院位於延平北路
當年大安醫院座落處,就是現今的延平北路二段31號。自從1931年蔣渭水去世後,幾經易手轉型,後來被義美食品公司買下,成為其創業基地。義美店門前的騎樓大理石牆柱,懸掛了一幅解說牌,清楚介紹百年前蔣渭水醫師在此地開設大安醫院,而且「大安醫院是當時社會運動者的大眾食堂及招待所」。由此可見,當時蔣渭水是全然無私地拿出執業所得,為台灣人民抗日運動及文化運動奉獻的精神。
看過蔣渭水行醫處後,建議再從延平北路二段穿過重慶北路、走到圓環附近的寧夏路59號,這裡是靜修女中校址。該校創辦於1916年,是天主教在台灣創立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第一所台灣人與日本人能共同學習的學校,除了在教育史上別具指標意義,靜修更是「台灣文化協會」舉行創立大會的所在地。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該協會是台灣第一個本土運動組織,設有青年讀書會、開設各種專題講習會、推動新文學及引進西方思潮,以充滿理想性的企圖心帶領民眾迎接一個現代化的新社會。協會成立時,特別選在天主教學校靜修女中的禮堂開會,藉此減少日警干擾,而校方也不畏打壓而出借場地,從此結下了與台灣歷史的特殊淵源。
台灣民眾黨總部在天水路
蔣渭水曾於1927年籌組成立台灣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呼籲台灣人民團結抗日。該總部的位置就在天水路45號,只要從靜修女中往寧夏夜市方向走,經過圓環就到了,只不過舊址經過改建,已經看不出任何歷史遺跡了。
沿著天水路,很快地又可走回延平北路一段,才過南京西路而已,不知是否為心理作祟,感覺空氣中瀰漫著各種南北貨、中藥材的味兒—原來迪化街到了。迪化街除了以辦年貨聞名,位於其中的永樂座劇院,曾經舉行過蔣渭水的告別式。
永樂座於1924年落成啟用,擁有1,200個座位,是當時台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蔣渭水1931年8月5日因染傷寒病逝,得年僅41歲。他去世後,親友及昔日同志選在永樂座為其舉行葬儀。當年資訊流通並不像今日便利快速,沒想到全台有5,000多人自動前來致意,將大稻埕擠得水洩不通,日方不得不派出數十名警吏沿途警戒,以免發生暴動,「死渭水嚇死活總督」成為台灣史上傳奇的一頁。
時光荏苒,蔣渭水離開我們已經近90年了,幸好他的仁心醫德,他反抗日本殖民的精神,他的民族自覺意識,一直留存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