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新南向只剩印度還有啥指望?|林建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的氣勢下,蔡英文「新南向」靶訂的東南亞洲18個國家,紛紛拒絕相談互動,只剩刻正面臨「中印戰爭」壓力的印度,願意與蔡政府代表對話,對此局勢,台灣工商企業家正陷入舉棋難定的困局。

 

 

無法政府對政府遊說

 

         蔡英文政府為「去中國化」,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力推「新南向政策」,努力加深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但面臨很多困難。特別是在今年5月北京「帶路論壇BRF」(Belt Road Forum Beijing)之後,北京與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東協國家(ASEAN)關係大為改善,「新南向政策」面臨的困難更大。

世界級跨國智庫機構都認為,台灣被中國大陸排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之外,尤其是被排除在幾乎覆蓋全亞洲區域經濟範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大型區域整合貿易協議之外,嚴重限制排擠了台灣企業進入東南亞18個國家個別市場的機會與可能性。

由於台灣與東南亞洲國家欠缺官方關係,台灣民間企業投資者根本無法從「政府對政府」的遊說中得到任何好處;而相對的,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的企業公司,則可憑藉政治性遊說行動,在印尼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順利克服眾多的「官僚障礙」。

截至目前為止,蔡英文政府靶訂的東南亞洲18個國家市場,唯一有可能官方接觸商談的,就只剩下印度一國了。

 

印度市場有一定潛力

 

國際貨幣基金(IMF)年度經濟展望最新報告顯示:印度已被列為未來全球最值得投資的國家區域,且在2050年以後的未來,經濟成長極有超越中國的可能,主要是印度13億龐大人口能創造出超強人口紅利,而中國人口紅利已消退。

印度目前是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2016年經濟成長率7.1%,現有人口13億人,平均年齡29歲,2030年人口估計可達15億人,緊追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人口大國,是印度吸引全球資金的優勢;目前外人在印度投資總金額已達1,490億美元。

聯合國貿開會UNCTAD的新近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顯示,印度經濟在全球供應價值鏈中,參與度最高的是最基礎的資源導向活動(35%),以及知識型高階專業服務(25%),與中國大陸在從低階、中階到高階的工業生產,總共高占75%參與度的結構狀況大不相同;亦即中國、印度兩個超級人口大型開發中經濟體國家,在全球供應價值鏈的分工地位功能,是截然不相同的。

 

印度機會多但風險也高

 

印度自脫離英國殖民地獨立之後,國家產業經濟政策的核心戰略就是鼓勵輸入代替型產業,以求經濟自主,並嚴格管制民間部門及影響力重大的外人企業投資方向;自19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對於各項經濟管制措施漸趨緩和,「鬆開行政干預之手」,而逐漸邁向經濟自由化大道,頓時使印度成為國際外資所看重的新興市場經濟社會。

外國直接投資印度,目前比較集中的10大產業,包括服務業(含金融業)、營建(含基礎建設)、通訊產業、電腦軟硬體、生技醫藥、化學品、車輛、能源、金屬、旅館及觀光業;主要投資地區集中在商貿金融中心(孟買)、政經中心(新德里)、製造業重鎮(清奈)、企業外包中心(邦加羅爾)等。

然而,印度幅員廣大,人種、語言複雜,全國分為29個州及6個特別行政區,而各州或行政區的自然、人文、政治、投資環境及相關法令均不盡相同,台商在進行投資之前,都必須先蒐集各州各項與投資有關的資訊詳加研析比較,才有可能找得到最適合的投資項目與地點。

 

到印度投資無法來去自如

 

為響應印度莫迪政府倡議的「印度製造」,又能配合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台灣現有的電子五哥大廠中,已有4家廠商到印度投資,並極力吸引下游廠商跟進。

儘管莫迪政府努力招商,但成效還是頗為有限,主要是印度各地方的稅制、公司法令相當繁雜,一般廠商想要進出印度市場,頗不容易:尤其是,在印度若想要撤銷公司登記外移,至少要等上4至5年,花起碼5萬美元的額外費用,才有可能了事;到印度投資,從來就不是什麼「可以來去自如的事」。

另外,儘管印度自今年7月起開始實施新的統一稅制,但地方稅和中央稅落差很大,長期困擾著外國投資者,台商赴印度投資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台灣經濟恐將潰散失敗

 

蔡政府在「新南向」政策靶訂的東南亞18個國家市場,目前只剩下印度一個國家,還不願意「髮夾彎」,很可能最終只會變成「政府失政面子掛不住,民間企業羽斷頭血無歸」的慘局。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