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海峽兩岸三個社會工程的命運|楊劍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了,也就是說,兩岸中國人分隔了70年。70年後的中國基本實現了偉大復興的夢想,而70年持續難解的分離之苦,又是兩岸中國人最深的憾愴。這種巨大的欣慰和深沉的憾愴形成反差,讓我們的家國情懷可以豪放,卻又難以釋然。

 

三個社會工程先後啟動

如果把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放在兩岸的座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個社會工程先後啟動,而且現在還在同時進行。這三個工程分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工程,台灣社會走向獨立的社會工程,兩岸和平走向統一的社會工程。在兩岸分隔70年的今天,分析一下三個社會工程的來龍去脈及其命運,希望能給兩岸的社會一點觸動,促進人們思考兩岸關係的未來。

之所以用社會工程來形容這三場社會變化,是因為這三場變化都有目標設計,都有施工過程,都有動用社會資源和人力,都是對社會的一種改造,一定會給社會的發展留下順利或曲折的痕跡。哪個是堅實的大廈,哪個是虛妄的空中樓閣?哪項社會工程勢不可擋,一定會實現?哪一項必然會在另一個工程的偉大建設中夭折?這將促進我們思考,如何減少不必要的社會資源和人力的浪費,讓兩岸精英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有效的問題上。

社會工程要在既有的歷史和文化基礎上開展建築。如果歷史和文化基礎是分裂的或受過衝擊的,這種社會工程的建設就會更加困難。人是社會工程的關鍵,人既是建築者,人及其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也是工程的建築物。

工程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天無論從世界範圍來看,或是從中國大地的面貌上看,我們都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孫中山是先行者,是這一社會工程最初的設計師。這一工程的專案,包括在中華大地上剷除封建帝制的基礎,建立現代國家結構、引進西方的現代文明和技術、解放婦女、發展教育、改革開放、增強國力、參與全球化、實現現代化,以及為全球治理做出中國人的貢獻。這中間也包括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反思、改造和提升。整個探索和開拓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和艱辛。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及許多有識之士都是其重要的奠基者,兩岸同胞也都是了不起的貢獻者。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年,兩岸關於這一個成就的回顧已經很多,這裡可以將更多的筆墨,轉向另外兩個社會工程。

工程二:台獨運動的發展

台獨在國際社會得到承認的空間,以及在台灣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前景,都走進了死胡同。但它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牽制和破壞仍然是巨大的。台獨運動的宣導者和推行者一路走來,想方設法將台灣社會中一切可能被利用的歷史情緒,建築成通向台獨的橋樑。

(1)黨外時期的台獨主張

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署《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給日本。這是兩岸中國人的屈辱史,而台灣人民奮起抗日的歷史更說明,拒絕分離和反對日本統治是人民的意志、是歷史的主流。從1970年代的黨外運動到1986年民進黨成立,《馬關條約》沒有被作為台灣獨立的根據。而到了1980年代之後,缺乏理論和歷史支撐的台獨主張者,為了向民眾說明台灣必須獨立,賦予《馬關條約》新的含義—清廷拋棄台灣,台灣人民只有擺脫大陸,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1945年之前的日本「皇民化運動」,本是日本統治者斷絕台灣人民與中國先祖文化歷史紐帶的殘酷摧殘。台獨主張者卻將其設計成用以貶低中國文化的優勢素養。二二八事件這一歷史創傷,被台獨主張者用來對本省族群進行受迫害心理集體記憶的訓練。這種意識形態的建構,是通過開放政治、反對「外省人」統治、建立台灣認同的政治運動所達成的。在島內以本省和外省來劃分政治上的「我群」和「他群」,強調對土地、對族群的效忠度,並以此確定有台獨傾向的政治領導人之合法性。

1946-1949年,中國的內戰導致兩岸在短暫的合併後再次分裂,加深了兩岸中國人的不解和誤解。國民黨進行的反共恐共宣傳,也被台獨主張者「嫁接」為「敵視中國、排斥統一」的社會情緒。

(2)民進黨組黨至兩度執政

19869月民進黨成立,成立之初儘管表明了台獨傾向,但其政策主張還是較為含蓄和收斂。不過,從1986年到1991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裡,民進黨的台獨調門一再調高,直至頂端,甚至打出「制憲建國」的旗幟。

1990107日,民進黨通過《決議文》便聲稱「我國(即台灣)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和外蒙古」。1991年,由於受到蘇聯解體等因素的影響,民進黨召開全會,在黨綱中增列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台獨黨綱」是在1990年前後蘇聯解體、南斯拉夫解體、東歐劇變、大陸發生1989風波的情況下產生的。1994年,李登輝的台獨路線成形,其中包括了六次修憲,總統直選,兩岸敵意的重新塑造,為台獨黨派執政鋪好了法律的道路。

2000年,台獨政黨成了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16年又再次執政。這個黨可以不對中華民國憲法負責,可以在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推動分裂運動而不受懲罰。從2004年開始,台獨勢力已開始在思想上企圖收編國民黨,收編外省人,從教育文化上割裂中華文化紐帶,培育新的台灣意識,宣示要在台灣建立一個所謂「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的社會。他們希望台灣獨立的社會工程,能夠在這個日益漸進的變化中水到渠成。

(3)台獨主張者注定失敗

台獨政治人物雖想極力擺脫中華民國框架的限制,然而要利用一個政治體系,同時又摧毀這個體系談何容易,這也超出民進黨的能力。台灣政治制度中的中國意識和中國概念,是兩岸和平的基本維繫。一旦將這些中國意識和中國概念完全拆除,大陸方和平統一的努力隨即停止,戰爭將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台獨設計者一直期待的「中國崩潰」並沒有發生。相反的,大陸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社會變革,讓其經濟在40多年中保持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中國成為在地區事務和國際事務中一個有影響力的國家,是國際社會解決地區性和全球性問題努力尋求合作的夥伴。這些都是台獨主張者在1991年那個時間點上完全沒料到的。

工程三:兩岸和平統一

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工程始於1979年,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同步開展。1980年代,台灣當局開放了老兵回鄉探親,開始讓兩岸中國人又有了解怨結緣的機會。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大陸方面提出「一國兩制」統一方案。這一方案是兩岸和平統一工程的設計圖紙,既照顧了歷史和現實,又開始創造新的歷史—讓台灣的政治制度、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在統一後有了繼續存在的空間,兩岸雙方可以在不同地區,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和發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決定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項不可或缺的工程。

當時的國民黨執政當局對於統一的目標是確定的,但對統一進程和方式是猶豫的。這在台灣當局的《一個中國的說帖》得到反映。但這沒有妨礙兩岸達成關於不挑戰中國主權完整性的共識—簡稱「九二共識」。

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工程正在蓬勃發展。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於世界舞台中央。當然這一過程還會有曲折,還會遇到外來風暴,但是主體結構已經完成,偉大復興成為必然。這一歷史過程,必定能帶動祖國統一這項跨越兩岸的社會工程。

與此同時,我們感覺到,雖然台灣民意整體偏離的速度得到控制,但台灣社會走向統一的動能仍然不足,台灣部分民眾在民族和國家認同上混亂的情況將長期存在,而台獨意識和主張台獨的政治派別也將長期存在,甚至會在特殊的情況下,給和平統一進程帶來曲折和反覆。

(2)重建台灣社會統一動力

萬丈高樓平地起,兩岸和平統一社會工程的一磚一瓦都要認真地去建築。兩岸和平統一的主體工程在大陸,但根基必須要深入台灣社會之中。祖國統一的階段性工程是和平發展,關鍵是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重建。主要困難是要與台獨運動搶占社會基礎,爭奪發展空間。和平統一事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設計和施工,加以實現的偉大建築。如果有最終方案而沒有施工方案,如果連一期工程都不能開工,那麼整個兩岸關係走向統一的大廈就無法建立。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其階段性目標就是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培植並增強台灣社會的統一動力,整合兩岸經濟,並提高其在世界的競爭力。

要完成這一項社會工程,我們需要有結構意識、系統意識和過程意識。我們必須研究這個社會工程的基礎與力的結構。經過曲折艱難的發展,兩岸關係的互動已經由簡單結構的互動,進入到複合結構的互動。參與互動的人員、部門、領域十分廣泛,反向牽制力和正向促進力同時存在。我們要學會將現階段可用於反對台灣獨立、促進和平統一的各類社會資源、社會調節工具做最優配置,對具體的公共政策、階段目標、施工者、路徑做細緻而系統的分工安排,通過一個個階段性工程,最後達成一個新的社會狀態。

(3)要評估系統和調節能力

只有通過「基礎性施工」建立起兩岸互動的管道,才能構建各類社會槓桿,有效作用於台灣社會。針對反向牽制力,若是雜亂的交流則會造成力的抵消,不分物件地運用資源則會造成反效果,同時造成資源的浪費。

大陸作為和平統一這一社會工程的主導方,一定要有高效評估系統和高度靈活的調節能力。局勢發展是否朝著政策目標靠近?政策工具和時機選擇是否正確?政策互動物件的可信度是否增加?相關不確定因素是否減少?政策的執行反過來對大陸內部社會的影響如何?政策的可持續性如何?在一系列評估中,台灣社會統一動力是否得到重建和發展是最核心的評估。

擁護國家最終統一和反對分裂,在台灣是有法理基礎的。這一部分法理基礎,能保證台灣內部統一力量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此,堅定不移反對法理台獨,支持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力量,是這一社會工程的核心。

紀元晉千、源流歸一

2000年,海協會長汪道涵感由衷來,提筆寫下「紀元晉千」四字上聯,有傳書者跨過海峽遞給了海基會董書長辜振甫,數月後汪老收到辜老的四字下聯—「源流歸一」。紀元是時間之變,源流是民族之脈。汪老感歎的是時間流逝,時間已到新的紀元,而上世紀確定三大任務之一的祖國統一尚未完成。辜老的下聯,既有撫慰急切心情之意,又包含著兩岸終將歸一的信念。在中共成立70周年之際,在論及兩岸和平統一之時,我們和已逝的兩位先賢,分享著一樣的急迫心情和堅定信念。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實,台獨主張者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並沒有放棄幻想。台獨主張者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裡,期待以「和平民主」方式,蠶食中國意識在台灣的最後領地。他們以務實台獨派自居,等待時機。如果大陸出現內部社會動盪而自顧不暇,如果國際敵對勢力決意利用台灣來遏制中國,務實台獨派很可能會再次脫下「務實」外衣,變成激進台獨,推動法理台獨,將一切束縛獨立的羈絆撤除,乘機完成「獨立建國的志業」。其心所居,昭然若揭。

21世紀是兩岸中國人沒有理由錯過發展的世紀,是全體中華兒女有可能再次以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的機會。在整個中華崛起的歷史過程中,台獨分子分裂國土的目的不可能實現。他們期待的獨立機會,最終將消失在兩岸中國人為中華復興而共同奮鬥的事業中,消失在台灣民眾重新體驗作為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過程中。

 

(作者係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