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金廈通水讓兩岸融合邁前一步|李沃牆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金門與福建晉江打破兩岸政治的藩籬正式通水;由60年前的「炮火相向」到今日的「通水」,具有戰爭走向和平的時代意義。然而,未來該思考的是如何由和平再進一步走向融合。

 

  金門與福建晉江市於8月5日啟動通水,從金門缺水到兩岸通水,整整走了23年的漫漫長路。筆者身為土生土長的金門古寧頭人,感受尤其深刻。

 

金門歷經戰火洗禮

 

金門位居閩海,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金門成為屏障台澎的軍事要津。古寧頭大捷後,在軍事第一的原則下,廢縣治,設軍管區制。1953年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1956年因應特殊環境需要,開始實施戰地政務,成立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而金門縣政府隸屬於政務委員會指揮監督。

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古寧頭,正是古寧頭大戰的主戰場、也是823炮戰受炮轟最嚴重的村莊。舉目所見,到處是枯木、斷壁古厝、蔓草,可見戰爭是可怕的、殘酷的,砲彈是無情的;此情此景歷歷在目,至今揮之不去。今年剛好是823砲戰60周年,金門從反共前哨步向和平融合,具有劃時代意義。

金門經歷戰火洗禮,也決定了這塊土地尷尬的命運─「廈門近在呎尺,卻是呎尺天涯:台灣遠在天邊,卻是天涯若比鄰」。長達40多年的軍管及戰地政務,使得金門幾乎與世隔絕,而由於產業發展受限,金門人赴台就業逐年增加,人口大量外流。

 

金門再次肩負前線角色

 

1990年金門再次肩負「前線」的角色—兩岸首次正式接觸的「金門協議」在金門舉行。1992年因兩岸局勢的改變及戰地政務的解除,金門人口外流現象趨緩,1993年起並全面實施都市計畫,1994年局部開放觀光,1998年全面開放觀光,戰地金門的神秘面紗得以解開,也因而帶動了金門人口回流及觀光產業的發展,進而為金門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2000年3月立法院通過《離島建設條例》,第18條明訂「為促進離島發展,在台灣本島與大陸地區通航之前,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通稱「小三通」)」,解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制,提供法源。

2001年1月2日,金廈小三通正式啟航,象徵兩岸告別對立、營造共存共榮的新契機。而開放觀光數年之後,金廈小三通雖為金門開啟了另一個新紀元,但實施以來各方褒貶不一。小三通打開了兩岸長久以來的政治藩籬,不少人期盼金門能由反共的跳板轉化為兩岸和平的試驗區,但伴隨小三通而來的是觀光及移入人口急遽成長。

 

金門缺水到金廈通水

 

據統計,小三通旅客人次在2001年僅90萬,2017年已高達181萬人次,足足成長2倍。此外,根據金門縣政府自來水廠統計,金門酒廠每天需用3,000立方米的地下水,其中1,200立方米向自來水廠購買,另外1,800立方米則是由金酒公司自設地下深水井自行抽水。再者,金門近幾年大興土木,各種建設及樓房一棟棟由平地而起,水的需求與日俱增。

然而,金門沒有高山可涵養水源,水庫屬淺碟型、蓄水量少,夏天容易優養化,水質差。統計資料顯示,金門年平均降雨量為1,070毫米,平均蒸發量卻高達1,581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000立方公尺,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警戒線。

尤其這幾年氣候異常,去年沒有颱風經過,累計雨量僅649毫米,創下金門雨量觀測站設站56年來最低紀錄,早已成為貧水地區。倘無足夠的水,金門一切建設恐要停擺,甚至對居民生活造成巨大不便。因此,兩岸通水對金門的發展幫助很大。

 

金廈生活圈已逐漸形成

 

按金門縣志記載,金門與廈門本屬同安縣,可謂系出同源、呎尺天涯、一衣帶水。早在1949年以前,兩地通商極為頻繁;當時位於金城的南門曾為負責與大陸商運往來的後浦港,是與廈門交通的主要港口及貨物集散中心,且其西南隅也有同安渡與同安互相往來,可停泊400擔船100餘艘,五店海關並曾設於後浦南門,亦可見當年與中國大陸商運交易的盛況與活絡程度。

1949年國府來台後,原本仰賴大陸供輸的生活資源,自此斷絕,往後則依賴台灣接濟。開放觀光初期,金門至廈門旅遊、投資置產者眾;如今,就學與就業者、甚至通婚者更是逐年增加,金廈生活圈早已形成。

 

「新三通」是未來理想

 

兩岸通水之際,金門縣長拋出和大陸通水、通電和通橋「新三通」議題,的確讓金門再度成為兩岸焦點。

金門不僅缺水,也缺電;台電因補貼離島而每年虧損20億元,實在不符經濟原則。雖台電不惜斥資於去(2017)年新建兩具發電機組,到時將可增加2萬瓩發電量,可以滿足大金門用電所需到2028年。但長遠來看,仍無法保證金門供電無虞。縣府早已向中央爭取與廈門電網連接的要求,但目前仍未獲核准。

交通是實業之母;然而,金門對外交通易受機場、海港規模與天候影響。金廈二地目前僅能透過小三通往來兩地,然船班有限且兩地港口間並非最短距離,無形浪費許多往來時間與成本。為促進兩岸產業及觀光事業的發展,兩地合資興建跨海大橋成為鄉親們多年的呼籲。早有專家建議,目前廈門已有完善的環海公路系統,金門若可一併建造連結大小嶝島的金嶝大橋,結合兩地的跨海大橋,將可形成完整的金廈環形橋樑網絡。興建兩地跨海大橋不只可帶來兩地便捷的交通,也具有和平的政治意味。

唯有歷經無情的戰爭、砲火的洗禮,方知和平的可貴。兩岸本是同根生,理應相親相愛、共同合作。蔡政府上台後,兩岸政府關係緊張,但民間交流卻是不絕於途。尤其涉及民生議題的更如滔滔江水,難以阻擋。

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8月5日出席兩岸通水陸方典禮時表示:「不只應該新三通,而應該全面的通;過去以來兩岸是一家,一家人就應該自由相互的走動,親戚越走越親」。如今,金門通水讓金廈融合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不可否認,國共對峙時期,金門是反共的前線。今日,兩岸已走過戰爭,相互交流幾十年;若能以金廈融合作為兩岸和平的試金石,絕對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雖然,「新三通」在當前兩岸的政治氛圍下難如登天,但有夢最美。金廈大橋是遙遠的路,金廈融合是美好的夢想;但只要努力,相信必有實現的一天。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