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毀黨滅國的李登輝終於過世|高靖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擾亂台灣政治數十年的李登輝,終於在昏迷數月後,730日病逝於台北榮總。李登輝以本省籍青年菁英背景,參與過共黨組織,逃過死劫,日後還能成為國民黨黨主席,擔任總統12年,這個過程其中謎團很多,至今不明。在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將台灣逐步帶入兩岸分裂、社會族群撕裂的亂局。蔣經國完全錯看了李登輝,李登輝也隱瞞了他內心的真實面。

 

得利於國民黨吹台青政策

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後,在政壇逐漸脫穎而出,其中無非是因為國民黨政府的吹台青政策。1972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到1978年擔任總統,直到過世為止,蔣經國積極重用台籍人士,其中,1978年選擇謝東閔擔任副總統,是台籍人士進入高層的開端。儘管謝東閔僅具象徵意義,實際的政治權力不如行政院長孫運璿,不過,重用台人,已是國民黨延續政權合法化的一個重要政治手段。

二二八事件發生,族群矛盾是原因,更是結果。加上內戰失利,大量外省軍民遷來台灣,國府也於194912月撤至台灣,為台灣島上的族群問題埋下了遠因。政府遷台初期,重用不少台籍菁英,但這些人士多半出自國民黨系統,他們在日據時代前往大陸,加入國民黨組織,雖能進入政府,但缺乏政治決策影響力,雖在地方自治選舉中當選民意代表,但無法影響中央決策。而國民黨政權在台灣是否能容納更多本省菁英加入,始終是美國關切國府政權穩定的重要考量。

國府念茲在茲的軍事反攻大陸,在美國態度消極、政治不支持之下,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始終無法發動,直到蔣經國離開國防部長職位,轉任行政院副院長,這時台灣的政治氣氛開始轉變。國府口頭上雖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政治口號,但在實務上已開始將政治資源更多轉用在發展台灣。

蔣經國轉向建設台灣

1972年蔣經國接替嚴家淦擔任行政院長,過去反攻大陸的目標已默默地轉向建設台灣,十大建設的提出就是為強化台灣的基礎建設。蔣經國這時加強起用台籍菁英,日後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成為最有希望的三位台籍人士,尤其李登輝、林洋港,先後擔任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可見蔣經國培養他們治理地方的經驗,是有計畫的。

蔣經國1978年以謝東閔為副總統,1984年以李登輝為副總統,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蔣經國如此布局,就是考慮在無法軍事反攻大陸之下,必須將台籍菁英納入政府中,否則國府統治難免會被質疑沒有代表性,成了李登輝日後所說的「外來政權」。

副總統人選各方關切

蔣經國選擇李登輝之前,宋美齡非常關切,她在198426日從紐約致電蔣經國,希望他慎重考慮副手人選:蓋汝父與汝均集黨魁與元首於一身,故難免或被認為順理成章,尤要者,其應對吾黨宗旨深切服膺,並有毅力膽識,忠誠可靠,不自滿於侷踞一方,而堅持執行復興大業者,庶不辜負為國犧牲諸忠貞人士及汝父之抱負。

兩天後蔣經國從台北電紐約稱:母親所示副手人選條件,實為國脈民命最關重大之問題,兒亦已思慮甚久,考核甚切,並準備提出一黨政運作方案,以其無負於父親之志業,母親之叮嚀。

其實蔣經國起用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早有風聞。郝柏村日記213日記載:杭立武宴客,請省主席李登輝夫婦,此一晚宴似有政治作用。若副總統提名必須本省籍,李登輝勝算甚大,現實政治環境既須培植本省忠黨愛國政治人士,李應為適當人選,他學歷好,做事堅持原則,尤其具有宗教信仰的虔誠,年富力強,值得支持。郝215日日記:下午揭曉為李登輝,這是經國先生對歷史負責的明智決定。

看看郝柏村對李登輝的正面評價,再與李登輝後來的許多爭議言行相比,任何人都會以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人,李登輝前後的差別,亦是國民黨紛亂崩裂的開始。

李登輝早年有共黨背景

根據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其中有政治受難者戴傳李的訪問記錄,他因為共黨組織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遭到迫害,當時是台大法學院學生。

根據他的敘述,「大三時,認識了李登輝,那時李登輝與曾文惠交往許久,他們都是出身小基隆(三芝)望族的有錢人家,記得當時曾文惠在台北的家,就位於南京西路徐外科對面的巷子裡,她的兩個弟弟其中一位曾永與我交情很好,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提倡皇民化運動,要台灣人把姓氏改為日本姓,當時曾永也響應此舉,改姓為曾山。光復後,吳克泰在曾文惠家教國語,我與李登輝、曾文惠,以及另一名台大同學許昭然,都受教於他。1946年,他在吳克泰介紹下,參加了共產黨地下組織。大三時組讀書會,討論馬克思主義,同班同學許遠東加入。

戴傳李因吳克泰加入共黨,吳克泰與李登輝、曾文惠都有往來,戴傳李被捕,李登輝難道沒有受到牽連?戴傳李說,「保密局的人曾爭取我擔任他們的特務,要我回台大,為他們工作,我沒有答應,但向他們力薦吳振祥,後來他果然獲選,沒有關多久,就回到台大當職業學生。

擔任國民黨特務,監視其他學生,就可以平安離去,根據戴傳李的說法,似乎也可以用在李登輝身上,讓我們推敲李登輝早年涉及政治案件後,卻仍能受到國民黨政府重用,或可從戴傳李的說法裡面得到某些啟發。但真相到底如何,還需要更多史料說明。但可以想見,李登輝並非郝柏村以為的那種人,更不會是蔣經國考核過的那樣好。郝柏村對李登輝的評價或許受到蔣經國影響,失之於天真,蔣經國又可能受到國民黨某些勢力的矇蔽。

任國民黨代理主席無前例

在李登輝之前,國民黨並無代理黨主席一事。1988年蔣經國死前,當時希望以國民黨中常會為集體領導,李登輝僅為名義上的領袖。1984年蔣經國將中常會成員增加為31人,其中增加了不少台籍人士,連戰首度進入中常會,是最年輕的一位,郝柏村也在這次入列中常會,台籍人士與軍方背景人士增加,顯示蔣經國希望中常會這個團體能夠各方勢力平衡,而不是由某個強人集權。

蔣經國死後,李登輝被推為代理黨主席,是李登輝掌權的開始。1990年李登輝藉著外部有反對勢力,營造國民黨對統治政權合法性的危機感,為自己贏得第一任總統的機會,排除了林洋港等人的挑戰。其背景不能單純地以為是保守派與李登輝代表的改革派之間的爭鬥,其實那是李登輝奪權的開始。

李登輝藉著分配權力,操弄李煥鬥爭俞國華,又藉著郝柏村拉下李煥,再用連戰換去郝柏村,李登輝這一連串的人事操弄,讓國民黨在短短幾年內鬧得烏煙瘴氣。

民主改革始自蔣經國晚年

蔣經國晚年開放報禁、黨禁,這些為社會資訊多元化及言論開放,建立了基礎。蔣經國生前最重要的政治決定就是解除戒嚴,這個從內戰期間延續了幾十年的措施,曾禁錮了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蔣經國能夠從台灣社會力的蓬勃發展,盱衡內外情勢,決心解嚴,這讓民主改革走上了康莊大道。蔣經國的意志,國民黨上下自然清楚,李登輝不過是延續前人未盡之功,卻以民主先生自居,顯然是掠人之美。

李登輝掌權,乃因國民黨內部許多人貪戀權力,藉著推李登輝上台,鬥垮其他人,為自己營造更多權力。國民黨後來的土崩瓦解,在台數十年建設被民進黨一筆勾銷,李登輝功不可沒,但即使李登輝已蓋棺,國民黨人仍不敢論定其功過。

國民黨不敢批判李登輝叛黨毀國,就沒有再起之日,因為這個黨在蔣經國死後,因循苟且數十年,已無自省能力,李登輝之死更凸顯國民黨的顢頇。當年蔣經國為國民黨人欺瞞,重用了李登輝,如今國民黨仍眛於世俗,不能認清李登輝的錯誤,那就準備面對歷史對國民黨的裁判吧。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