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年,歷經引退下野,回歸故里,又於共軍渡江前後拜別鄉親父老,輾轉來到台灣,終究無法挽回內戰情勢,但蔣介石未雨綢繆,政軍經早有安排布局,國府乃能順利遷台,而兩岸也因此分裂至今。
蔣不計進退決定下野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提出不計個人進退。當時國府已在東北失敗,徐蚌會戰情勢悲觀,華北戰事吃緊,加上美國扯後腿,國民黨內部分裂,蔣被逼退的壓力越來越大。依據蔣總統事略稿本記錄,蔣在1948年12月不顧他的親信胡宗南等人的反對,決定由陳誠擔任台灣省主席,陳誠在蔣的三催四請下,於1949年1月5日就任,這是蔣為了政府遷台預為規畫最關鍵的一招。
蔣當晚與副總統李宗仁會面,討論關於引退的準備工作,並請李代為安撫公開逼退他的白崇禧,蔣又在元旦隔日給白電報,爭取白崇禧對政府的支持。海軍與空軍總部也分別按照蔣的命令,在1949年年初,陸續遷至台灣,僅國防部、陸軍總部仍繼續留在大陸。
1月11日,蔣電告陳誠有關治台方針,提到重用台籍人士參加政府,培植台灣有為青年,收攬人心,安定地方,消弭二二八事件的裂痕。從這份電報可以看出,蔣對安定台灣、促成台籍人士與政府團結早有定見。
蔣在下野前,曾召見陸軍訓練司令孫立人,商談新生兵力訓練計畫。當時徐蚌會戰已近尾聲,國府損失龐大兵力與軍事物資。事略稿本雖未詳細記載兩人談話的內容,但孫後來到鳳山練兵,由他訓練出來的201師派往金門,是10月金門戰役獲勝的關鍵。
1月19日,徐蚌會戰大勢底定,蔣決定引退,分別向李宗仁、孫科、張群、陳立夫表達下野的看法,儘管個人去留已定,蔣仍關心前線官兵與軍眷安危,請參謀總長顧祝同妥善處置。
下野心情複雜不能成眠
1月21日是蔣介石引退的日子。前夜蔣無法入眠,21日凌晨2時醒來,3時起床,當天下午搭機離開南京,飛往杭州,晚上與陳誠、蔣經國等親信在杭州西湖樓外樓晚餐,這是蔣下野後的第一晚。根據事略稿本記載,蔣覺得心地安閒,如釋重負。這段心情的描寫有部分對,但也不全對。蔣後來回到故鄉奉化溪口,幾乎每天都遊覽溪口風景,不少黨政軍大員絡繹不絕,仍然到溪口與蔣商談軍政大事,蔣並非完全置身事外,影響力不小。
蔣下野前早已安排中央銀行黃金疏散,但遭到央行與相關人員的抵制,2月8日蔣指派親信周宏濤前往上海,請財政金融人員將黃金疏散到安全地區。蔣在故鄉過了此生在大陸的最後一個農曆新年,悠閒地度過兩個多月後,共軍南犯,軍情緊急。
4月22日,蔣飛往杭州,在空軍官校與李宗仁會談,李希望蔣復出,蔣沒有同意,而建議另設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蔣雖未復出,卻藉此機構指揮行政體系。4月23日,共軍渡江,奪取南京,蔣在杭州搭機回到溪口,蔣決定先前往定海,再往台灣或廈門。25日,蔣最後一次到王太夫人墓前憑弔,下午離開溪口,搭太康艦往上海,指揮上海保衛戰,國民黨守軍雖然激烈抵抗,仍不敵共軍攻勢。
5月7日蔣搭船離開上海,根據事略稿本記載,這天蔣批閱台灣幣制改革方案,甚想建設台灣為實現三民主義的模範區。
政局紛亂空軍對蔣不遜
蔣在定海、舟山群島滯留旅行,5月12日遭遇幾乎是政變的情節。事略稿本記載,空軍高級幹部十餘人希望台灣行政交空軍負責,他們不支持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擁戴空軍總司令周至柔,蔣當場斥責這些空軍幹部,周至柔是希望取陳誠而代之,擔任台灣省主席,但蔣對陳誠的信任遠高於對周的信任。這日蔣搭機從定海飛往馬公,本來要降落福州,結果空軍場站的人員全都逃跑了,飛機無法降落,蔣介石批評空軍幹部無能、治事無方,才會有這種現象。
空軍想奪權,美國在台人員又私下拉攏孫立人,密謀推動孫發動政變,雖然孫未聽美國人的主意,但當美國逼迫蔣軍事上必須重用孫,否則不給美援,加深了蔣對孫的不滿。美國國務院檔案1949年4月27日駐廣州公使克拉克發給國務卿的電報稱,李宗仁的親信甘介侯、邱昌渭兩人告知,已獲得粵系將領與何應欽的支持,要調整軍隊將領人事,同時要以孫立人取代陳誠。桂系的策略沒有成功,但顯示國民黨內部的詭譎情勢。
蔣外交出擊欲聯合韓、菲
蔣介石無力扭轉內戰悲觀的情勢,轉而採取積極外交作為,7月訪問菲律賓,8月訪問韓國,分別拜會菲律賓總統季里諾與韓國總統李承晚。蔣是以國民黨總裁身分訪問,故避開馬尼拉與漢城,分別在碧瑤與鎮海進行訪問,希望運用外交籌組遠東反共聯盟,但未能真正成形。蔣介石結束徒勞的外交作為後,對於共軍即將在大陸西南與東南發動的戰事,投入非常多時間,四處奔波,希望力挽狂瀾。
8月23日蔣親自飛到廣州指揮軍事,會有這一趟,實因參謀總長顧祝同違反蔣的構想,將廣州駐軍劉安祺部調動到粵北,蔣只好親自到廣州,落實他的戰術構想,蔣認為劉安祺部他調,將使得廣州空虛,反給予共軍絕佳的機會。但蔣對廣州的防衛部署也出現前後不一的情況,原本蔣命胡璉部在潮汕地區集中,到了10月5日大戰爆發前夕,又將胡璉部改派定海與廈門,造成廣東兵力減少,廣州10月14日為共軍攻陷,可是蔣的決心改變,也意外讓國府在10月下旬的金門戰役,打了一場勝仗,阻遏了共軍的渡海攻勢。
奔走西南與東南徒勞往返
8月間,蔣介石結束訪韓之行後,到廣州、重慶指揮軍政情勢,9月仍在成都、重慶、昆明、廣州間往返,10月7日去了趟廈門,即回台灣。負責福建軍事防衛的湯恩伯未能阻擋共軍的攻勢,共軍後來發動金門戰役,蔣指派蔣經國親赴戰場關懷官兵傷亡,湯恩伯所部與孫立人從台灣調往金門的201師601團,阻擋了共軍的猛烈攻勢,胡璉部恰在此時抵達金門,投入戰場,扭轉了戰局,國府在連失福州、廈門、廣州後,總算在金門阻遏了共軍的攻勢。
11月14日蔣介石飛重慶,29日飛成都,12月10日從成都脫險飛回台灣,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當時共軍在雲南、四川各地接連告捷,許多國府軍政人員投靠中共,人心浮動,對國府失去信心,蔣介石雖親身涉險,仍不能阻遏共軍,尤以蔣最信任的宋希濂部、胡宗南部接連遭共軍擊潰,胡宗南最後擅自扔下部隊,搭機逃往海南島更讓蔣失望。不過,胡在蔣的斥責後再度回到西昌,組織部隊抵抗共軍,讓蔣十分感動。
蔣想改造國民黨以謀重生
1949年是國府在大陸全面潰敗的一年,年終之際,蔣介石在日記總反省錄記載了數百萬國軍的命運,軍隊為作戰損失2/10,為投機而降匪2/10,為避戰而逃亡5/10,運來台灣及外島整訓的僅1/10。國府軍力僅存原先的1/10,台灣真如風中殘燭,隨時可能遭到共軍攻擊,其時美國駐華外交人員預判1950年共軍會攻台,美方有撤僑預備,若非韓戰在1950年爆發,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1949年的最後一天,蔣介石在日月潭度過。國府全面軍事失敗後,那日他思考改造國民黨的問題,根據事略稿本記載,蔣對陳立夫提到改造國民黨,他說,凡不能在生活行動與思想精神方面革新奮鬥者,皆應自動脫黨,而讓有為之志士,負起革命建國的責任。
蔣的想法非常正面,但國民黨在台數十年並未真正落實全面革新奮鬥,特別是兩蔣死後的1990年代,國民黨的貪汙腐化,堪與國民黨在大陸最後時期比較,尤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灣地方人士勾結,讓台灣的政治頓失理想,只剩下對金錢與權力的貪婪,甚至背棄國家統一的目標,理想之士紛紛出走國民黨,終至使國民黨在2000年淪為在野黨。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