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克難前行才能進一步開展兩岸關係|紀欣 在 Facebook 上分享!

6月28日傍晚,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結束了訪台行程。在短短的四天三夜中,張志軍除兩度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晤談,拜訪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三位市長,也與企業界和宗教界人士、農漁民、社區居民、學者和學生等進行了溝通互動,使此行不愧是「傾聽之旅」。不過,因西子灣撥漆事件及零星警民衝突,最後一天部分行程被迫取消,讓此行留下些許遺憾。

當台灣朝野政黨仍在熱議張志軍此行的後續效應,又就維安出錯相互指責之際,我們不妨就此行的意義及衍生的相關問題做些初步探討。

其一,此行是歷史性的創舉。萬事起頭難。誠如張志軍所言,飛行時間不到3小時,但他跨出的這一步卻用了65年,這一步也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此行的意義不僅在於張志軍是第一位來台的台辦主任,也在於兩岸事務主管機構首度在台灣會談,這將使陸委會及國台辦負責人的溝通和參訪機制常態化、制度化,讓雙方今後可及時化解誤會、解決問題。

其二,此行的時機有特殊意義。在太陽花學運呈現出濃厚的「反中」情緒,社會又盛傳兩岸經貿交流會暫緩的情況下,張志軍如期來台,適時說明了大陸對兩岸和平發展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心及毅力,縱然當前兩岸關係遇到一些問題,大陸不僅不會止步不前,還會克難前行,努力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當然,必須指出,若非馬英九2008年上台,兩岸進入和平發展新局,這歷史的一刻恐怕未必能在此時此刻到來。

其三,此行有助於大陸瞭解台灣。張志軍此行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其中包括政治人物,不分藍綠,所強調的「求同尊異」、「尊重民主、多元」,也親眼目睹抗議分子的激烈抗爭。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靠短短幾天的觀察體驗,全面瞭解「真實的台灣」,台灣政治人物發言又有選票考量,未必能代表大多數民眾的心聲。尤其,台灣人的「拒統」,從早年的「反共」,到「不願認窮親戚」,演變到當前的「主權」、「民主」及「國際空間」,有其社經背景,並受外部勢力影響,要深入瞭解、有效化解台灣人的心結,就必須加強研究台灣史、台灣各階段的社會力分析,以及國際局勢演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並以智慧及毅力尋求化解之道。

其四,此行表明大陸的核心立場。張志軍態度親和平實,但立場堅定,發言坦率真誠。對於政治人物和學者所提出的「大陸應正視現實」、「不要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應開展民共交流」等意見,張志軍直言:台灣不願政治談判造成諸多問題懸而未決,政治談判可以先從民間智庫開始;看一個政黨,不能只看綱領,還要看實際的政策、行動,對兩岸是否有正能量。

最後,此次抗議的人數其實很少,但採取的手法激烈、暴力,加上部分場地維安不易,造成不必要的警民衝突,負責接待的陸委會確有必要就維安出錯進行檢討,並尋求改進之道,以免影響兩岸的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