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習歐會後,中美將維持既合作又競爭關係|趙國材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近年來,中美關係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雙方在核心利益上發生的爭拗增多,問題領域範圍和程度似乎正在不斷擴大,對彼此戰略意圖判斷的猜疑似乎也在明顯上升。

在華府的中國和亞太政策研究圈內,美國的對華政策主流聲音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友好,美國智庫對華政策的建議報告也越來越強硬。照此情況發展下去,美國是否會改變其對華政策,值得高度關注。

 

北京與華府的戰略焦慮症

 

最近中美關係的諸多困難,主因在於北京與華府都患了戰略焦慮症,這種焦慮症概括為「兩個秩序」問題,即美方高度關注崛起的中國是否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而中方高度關注美國是否破壞中國國內的秩序。

中國近年來綜合國力快速上升,在周邊和全球推行更為積極進取的外交戰略。由美方看來,北京的外交新動向有可能改變和衝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美方的這種戰略焦慮,導致其在北京倡議成立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中國領導人一向關注國內秩序,擔心外部勢力介入會導致內部動盪。在北京看來,美國曾在中東推動顏色革命,導致政權更迭,並支持過東亞地區一些社會抗議運動,這些都可能威脅到中國內部的秩序。

華府為平衡中國的崛起,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建議,白宮應該轉變對中國的大戰略,停止一切有助於中國發展的項目。惟鑒於全球化的現實,這一戰略不太可能實現。中國持有最多的美元外匯存底和美國政府公債,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金融各方面的利益糾葛,高度互相依存,合則兩利,鬥則兩敗俱傷,豈能只損害中國,而不禍延美國?因此,華府想在美國的盟邦和朋友中創建新的優惠貿易安排,並把中國排除在外。

 

以次要利益挑釁核心利益

 

美國在其霸權鼎盛時期猶未能同時打兩場戰爭,而今卻要同時打三場戰爭,等於以其次要利益,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情況並不樂觀

第一、在西亞,入侵阿富汗,打倒塔利班(Taliban)政權;在北非,入侵利比亞,消滅卡達費政府;在中東地區,入侵伊拉克,推翻遜尼派海珊政府,扶植伊拉克什葉派政權進攻遜尼派敘利亞,企圖改朝換代,未果卻造成伊斯蘭國反撲,美國出動轟炸機轟炸伊斯蘭國(IS也稱ISIL)。

第二、策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東擴,併入烏克蘭。但烏克蘭位處歐亞地緣戰略樞紐地位,其西南遏莫爾達瓦、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西控波蘭、斯洛伐克與匈牙利;北扼白俄羅斯;東南屏障南北高加索;南制黑海與土耳其抗衡,也是歐洲掌控海、中亞能源基地的必經通道,扼俄羅斯與中亞能源輸歐的咽喉,俄羅斯當然不會收手。

第三、為遏制中國崛起,美國採取「攻其所必守」及「必攻不守」戰略,以次要利益挑釁核心利益,以進攻為主,先發制人,接連不斷在東海和南海上聯合軍演,製造緊張,促銷武器軍品,並慫恿日本、菲律賓、越南和中國蚌相爭,想漁翁得利。

美國的南海政策其實為其亞太再平衡戰略服務的手段,美國想藉此維持和延長其在亞太地區的霸權,有助於爭取戰略空間及時間,利用尖端科技的軍事優勢,爭奪亞太地區的經濟效益,牽絆和延緩中國崛起的速度。

 

戰略競爭對手不該是敵國

 

中國大陸與美國是戰略競爭對手,但不是敵對國;敵對會減少或妨礙美國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中美關係目前在網路安全、經貿、匯率、全球股災、東海、南海、台灣等多方面問題上緊張對立,但在諸如防擴散合作方面:朝鮮核武和潛射導彈、伊朗5+1核談判;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網路安全、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環保、衛生等問題,中美合作越來越深入。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力量,作為亞洲經濟超級大國,它會繼續擴大其實力和影響力。通常大國之間憑藉武力解決爭端,既違反現行國際法,也不划算;大國之間打仗,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打敗了固然是輸,慘勝了也是敗,武裝衝突是浩劫,沒有贏家。但美國卻想方設法遏制北京崛起,不惜運用軍事霸權的力量,圖謀奪回亞洲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雙方如果繼續這樣僵持下去,發生局部軍事衝突的風險便會加大。

美國及其跨國公司現在是全球化的最大受惠者,軍事衝突會妨礙全球化,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的軍事戰略和外交政策的偏差,會陷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生命於危殆。

 

司法干擾中美學術交流

 

最近以來,中美商業和民間交流不斷擴大,但也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新趨向。美國商界多年來一直是推動中美友好合作的積極力量,但最近卻越來越擔心北京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會損害其在中國的利益。

中美兩國職能部門將一些正常的國際交流活動,以泛政治化的眼光對待,也會損害雙邊關係的發展。中國政府正醞釀出台對非政府組織的嚴格管控措施,可能妨礙中美兩國密切的民間交流。而美國一些司法人員帶著種族偏見調查和拘捕一批華裔科技專家,其行動干擾了中美正常的學術交流,並造成不少冤案。

例如,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主任、華裔教授、超導技術領域專家郗小星,2015年5月被美國司法部門拘捕,指控稱他向中國洩露由美國公司開發的技術。檢控方指控郗小星洩露了一個俗稱「暖手器」(pocket heater)的裝置,儘管開發該裝置的一批專家在8月間向司法部門做出演示,證明郗小星在郵件中提供的藍圖不屬於這個裝置範圍,他在電郵中與人討論的是一項不受保密限制的非敏感技術,檢方和FBI仍不分青紅皂白,草率做出了不實指控,妄指郗小星是中國間諜,從而損害了他的職業生涯。美國聯邦法院9月11日撤銷對郗小星的起訴。這些司法扭曲現象雖還不普遍,若不妥善處理,勢必腐蝕公義的社會基礎。

當代中美關係,與冷戰時代的美蘇關係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中美兩國維持著廣泛的經濟、金融與社會聯繫,而美蘇之間當時的聯繫極少。如果中美經貿、金融關係與民間交流受到干擾,中美關係的基礎就會受到嚴重衝擊。

 

中美關係是挑戰也是機會

 

習近平9月22日赴美進行國事訪問,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可望給中美經貿交流注入新的活力。習在首站西雅圖廣泛接觸美國商界領導人。稍後在華府的習歐會,除政治外,仍聚焦經貿議題。美方期望中方深化市場導向的改革,在科技政策上更平等對待美國企業。兩人也盡力推動《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的簽署。

BIT談判是中美當前經貿領域最重要的談判項目。這項雙邊協議可以釋放兩國相互間的投資潛力,對美國製造業的發展、中國內部經濟改革均有助益,必然會給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帶來新的動能。

中美兩國的矛盾,不可能因多次元首峰會而消除。但習近平通過赴美訪問,向美方傳達中國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市場主導的經濟改革,堅持謀求與美國擴大合作等積極信號。而美方雖然會就具體問題向中方施壓,但因中國實力地位的快速上升,美方不可能長期片面塑造中國的未來走向。

歐巴馬是否將改變美國一貫的競爭與接觸並存的對華政策?中美兩國關係的核心利益究竟應如何協調?這本該是美國下一任總統的一個重課題。但很不幸的是,美國「知華派」已經不在其位。

中美關係可能會長期維持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雙方需要在複雜的背景下探索和平相處之道。若歐巴馬驟然大幅度改變美國的對華政策,或臨別秋波,改走強硬路線,不會對美國有利,必須深思。

 

(作者係本刊主筆,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