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2013年更走向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歷史機遇;但是去年3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讓兩岸關係出現挑戰,九合一選舉更出現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國民黨重大挫敗,兩岸關係似乎陷入一片陰霾。
來台交流的大陸官員雖在太陽花學運後稍微延緩,但不久後即恢復原狀,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在6月第一次來台參訪,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也於12月來訪。可是大陸官員來台交流確能深化兩岸關係?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對中小企業、中南部民眾、中低收入階級、青年的三中一青政策是否能逐漸強化?
去年3月太陽花學運發生後,原訂4月要來台的貴州、安徽、江蘇、福建等省級參訪團均傳出延緩計畫或縮小規模;但學運落幕後,5月起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江蘇副省委書記兼省長李學勇、上海副市長翁鐵慧、湖北副省長王曉東、吉林副省長陳偉根,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等陸續來訪。
在學運後,大陸官員來台除仍爭取台灣企業前往投資、採購農工商品外,三中一青的成分也加重了;例如增加到中南部參訪的行程、與中小型企業互動,同時也盡量與社會團體、學生、陸配、陸生等各類族群接觸。
同樣的,張志軍6月來台時,雖是國台辦主任首次踏上台灣土地,但政治儀式性的見面不多,除體現親民作風外,更拜會了地方的社區活動中心、老人托育中心、中小型企業、宗教寺廟,並加入了與農漁民及勞工、青年學生見面溝通等三中一青行程。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去年12月行程也著重基層,不但定位生技、養生、精緻農業為主要參訪對象,還走訪東部與南部的鄉村或部落,在兩岸企業家峰會上演講時也講到中小企業的合作計畫,可見三中一青是核心內容。
但是這樣的交流仍有負面看法。例如對三中一青的採購、契作,可能被否定為統戰、買辦從中賺一筆、訂單無法持久、大規模利益者壟斷市場,甚至大陸與台灣競爭同樣市場、將相關生產技術複製到大陸。因此,雖簽下大筆訂單採購、契作,仍被質疑三中一青不見得能從中獲利、普羅大眾不見得可均霑利益。
筆者建議,大陸官員來台應展開長期性、系統性、全面性的交流,讓經濟的基礎影響上層建築,讓三中一青能真正獲致經濟利益,進而有效推動兩岸之間的認同。
上述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距離的作法,正符合「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這個詞彙可追溯自1900年代初期,美國教育學者漢尼凡(Lyda Hanifan)提出,社會資本是影響人日常生活的資產,也就是組成社會的個人與家庭之間彼此的善意、友誼、相互同情、社會交往等。
讓社會資本一詞聲名大噪的美國政治學者普特南(Robert Putnam),研究義大利的不同地區,探討地方政府機關的行動速度、工作效率、民眾觀感等,結果發現預算多少或政策架構不是重點,關鍵在於社會資本;他強調社會資本是社會組織的特徵,例如信任、規範、網絡等可促進合作行為,提高社會效率。
總而言之,社會資本意指透過持續性的人際網絡,包括相同的血緣、地域、興趣、職業等關係,在正式與非正式的規則與價值等規範下,進行互惠性合作。這種社會資本有利於降低行動成本,達成行動者的目標,促進社會發展。
應用到兩岸關係上,大陸官員來訪時,應透過持續性的人際網絡,利用兩岸同文同種的優勢,基於兩岸簽署了21項協議且已實施18項協議,以及彼此往來的良性互動,建構出長期性、系統性、全面性的交流平台,發展出兩岸相互信任的社會資本。
基於此,大陸官員來訪時,除應提出國民待遇、創業基金、產業園區等利多,吸引前往大陸發展外;也應建立台灣出口大陸的更便捷管道,讓相對弱勢的三中一青能分享兩岸經濟紅利。例如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綠色通道應該落實,包括製造業的認證標準統一、物流網路便捷,農產品的檢疫標準統一、通關程序簡化,服務業設分支機構與承作業務的審核可以更便捷。
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包括已施行的上海,以及審批通過的天津、福建、廣州等四個自貿區,可成為對台實現優惠的先行先試地點,尤其是包含福州、廈門、平潭的福建自貿區,在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五緣關係下,更應發揮對三中一青的吸引力。
大陸官員還可考慮在能力所及的範疇內,盡量遵循市場機制,增加銷售管道、降低運輸成本、擴大交易會展、成立批發中心、協助建立品牌、鼓勵電子商務、簡化審批程序,甚至開放國有企業的供應鏈與採購項目,讓台灣的三中一青有機會參與,夯實兩岸的社會資本。
一旦兩岸社會資本積累增加,經濟的基礎漸次影響到上層建築,兩岸認同就會隨著互利共榮的深化而提升,心靈趨於契合,兩岸一家親的目標將可大步邁進。
(作者係成大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成大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