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革命志士陳少白在台灣、澎湖|劉碧蓉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日據時期台灣留有章太炎、陳少白、孫中山及梁啟超等人來台的紀錄,學者對章太炎、孫中山、梁啟超在台的行蹤多所論述,唯獨創辦《中國日報》的陳少白較鮮為人知。

 

陳少白(1869-1934)又名白,廣東新會縣人,與孫中山、楊鶴齡、尤列,被稱為革命「四大寇」。1895年廣州首役失敗,陳和孫中山、鄭士良逃亡日本。其後,陳少白滯留橫濱,負責和日本官民接觸,爭取革命資金和武器。俟1897年孫中山到日本後,陳則動身來台灣,為革命事業開拓新領域。

陳少白在日本培養人脈

在日本的陳少白,剪辮易服,取名「服部次郎」。經常往來橫濱與東京僑社間,暢談革命,他接受橫濱華僑馮鏡如的邀請,代編《英華字典》。馮鏡如,廣東南海縣人,1869年由香港到日本落腳橫濱,經營雜貨及文經印刷廠。因具反滿情懷,支持孫中山革命運動,興中會橫濱分會就設在文經印刷廠。

滯日期間,陳少白接待過興中會會長楊衢雲,並成功讓孫中山接替楊為興中會會長。陳也促成了哥老會、三合會與興中會合作,成立「興漢會」(孫為總會長,陳為副會長)。經人介紹,陳少白認識了菅原傳、曾根俊虎及宮崎滔天等日本朝野人士,為孫中山結交日本民間志士,開闢了一條順暢的人脈網絡。

1897陳少白首度來台

18979月,因日籍友人律師的邀請,陳少白隻身首度台灣行。適值「處理台灣居民去留和國籍歸屬」法規(58日定籍日)屆滿不久,入境台灣需持有證明。陳少白是清廷捉拿的要犯,當然不會給他來台證明;至於日本或台灣總督府呢?經陳口述:他是經人介紹認識神戶的縣知事、書記官與警察長,讓他帶了兩封信給台灣警察廳長及台北縣知事橋口文藏,經基隆分署長笹田柾次郎批示,他順利進入台北大稻埕,還到了澎湖與台南,遊覽延平郡王祠、日月潭及澎湖馬公等名勝。不僅如此,陳少白因與《台灣新報》編輯服部先生相識,該報還刊載了他的旅台詩文。

陳少白思緒敏銳,詩詞歌賦無所不通,興中會初期的文書告示,多出自其文筆。陳來台時深受酷愛中國詩文的服部編輯歡迎,據他口述,他想在台灣發展革命勢力,順便探訪楊帝鏡。他走進一家「廣嘉興」店家,幾經詢問,最後在建昌街的良德洋行找到楊帝鏡。

楊帝鏡字心如(1868-1946),是「四大寇」楊鶴齡的族弟,1893年來台灣,在吳文秀的良德洋行擔任司帳。甲午戰爭時回到廣東,加入興中會,參與廣州起義,失敗後返回台北。經楊帝鏡的引介,陳少白與良德洋行的東家吳文秀見面,這段時間陳也住在良德洋行。

吳文秀(1873-1929),泉州人,生於大稻埕,在廈門接受西洋教育,英文造詣頗深,1890年進入美商美時洋行服務,負責開拓海外市場。因與外商接觸,洞悉市場行情,隨後自力籌辦良德洋行。陳在台逗留期間,認識了茶葉大商趙滿朝、義和洋行買辦容祺年。陳邀請了吳文秀、楊心如、趙滿朝、容祺年及莊某等五、六人,在台北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開啟革命黨人在台灣建立革命組織之始。

1898陳少白再度來台

189810月,陳少白再度來台,此行是參加良德洋行發起的「公野別墅」會館活動,與吳文秀爭取「台北茶商公會」會長有關。對陳少白來說,吳文秀的洋行,每年需招聘「華南華工」來台工作,與之接觸,對團結在台「華僑」,宣揚革命有所助益。

陳少白雖合法入境台灣,但隨時隨地都遭日警監視,幸好服部以「來台只是從事考察及計畫經營」為掩護,給予聲援。除待在台北外,陳也到台南拜訪日籍律師朋友,船從台北駛向台南途中,在澎湖停泊半日,少白利用這半天時間,特地登岸拜訪澎湖廳長伊集院兼良。

伊集院兼良,鹿兒島人,1896年任澎湖島廳島司,18975月升任為澎湖廳長。陳少白在日本時,經由曾根俊虎介紹認識了伊集院,當時伊集院還邀請陳來澎湖,協助他處理澎湖的抗日事宜,但陳以諸多革命任務要做而婉言推辭。可惜陳登岸拜訪時,伊集院因病回國治療,由代理人接待,並帶領他四處遊覽。

澎湖為兵家必爭鎖鑰

陳少白來台期間,共吟作了初到台偶作、弔劉撫(劉銘傳)、詠台北城、詠基隆港、澎湖島、弔澎湖島、安平泊、台南府城、謁鄭國姓廟等9首詩文,有7首是七言律詩。其中提到澎湖的有「初到台偶作」、「澎湖島」與「弔澎湖」。

七言絕句的「初到台偶作」,是描寫初到台灣觸景生情的心境。對於「澎湖島」,少白用了252字道盡他對澎湖的觀感。何以到澎湖僅半天的他,會對澎湖島如此關注?因他一眼望盡澎湖島,高山不過二、三尺,全無樹木,所謂「孤城低小與山齊,徒頌豐年無稔黍。…平原高野總不毛,巒頭童童如攝土」。澎湖多颱風,「大海鼓蕩多怪風,新潮怒噴成鹽雨。…十里波濤水倒流,媽宮聞是蛟龍府」。看到澎湖岩石、珊瑚礁地形:「隱隱陰霾鬼電青,波立矗作水晶柱。西風萬里吹蠻烟,幻出海市多胡賈」,如此遂成「列島如城水似池,生成天塹障南陲」地勢,為兵家必爭之鎖鑰。

在「澎湖島」(施琅將軍非伏波,愧煞當年漢梁父)、「弔澎湖」(豪傑負隅支末局,將軍攜貳誤當時)詩中,陳少白提及施琅。施琅(1621-1696)為福建泉州人,本是鄭成功的侍從參謀,因事被監禁候斬而脫逃,其長子、姪子均為鄭氏所殺,懷恨在心而降清,為鄭軍敵對陣營。一場澎湖海戰中,大勝明鄭水師劉國軒,1683年台灣、澎湖收歸清廷領地。

伏波」本指東漢的馬援,被光武帝封為「伏波將軍」,其後被指控戰術錯誤、家藏珍寶,遭光武帝追回封號。此處指施琅並非伏波(馬援),因「攜貳」與鄭成功不同心,誤了明鄭政權。明鄭王朝雖遭消滅,但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愛國情操,受人尊敬,故在台南蓋有國姓廟來祭拜他。由於陳少白立志推翻滿清,因而景仰「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受到鄭氏精神感召,讓他感嘆「若使英奇今尚在,大功何足數台疆」。到了台南時,他特地到鄭國姓廟去祭拜。

陳把旅台見聞稟告孫中山

陳少白離開澎湖到台南,與未曾謀面的日本律師會面。那位律師正處在借錢無力償還莊某款項的困境,陳為之排解後,返回台北。

回到橫濱的陳少白,將台北、澎湖、台南所見所聞,以及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等情勢,稟告孫中山,對1900年來台策畫惠州起義的孫中山,有不少參考價值。其後,陳少白被孫中山委派至香港,籌辦《中國日報》,作為興中會的機關報,陳少白擔任主編,並兼任社長,一直到1906年才辭退社長。

《中國日報》是興中會革命時期在香港的重要機關報,該社社址也是革命黨員聚集之處。19059月,同盟會香港分會成立後,陳被推舉為會長。辛亥革命後,陳少白出任廣東軍政府外交司長職務,後辭去官職,從事實業,組織民航公司。民國成立後,陳少白就逐漸淡出政壇,在孫中山建國事業的舞台上不再見其蹤影。

陳對革命大業功不可沒

1897年、1898年,為了擴展革命聲勢,陳少白兩度來台,從他憑著介紹函入境,到台南找尋日籍律師、在澎湖拜會澎湖廳長,還有《台灣新報》服部編輯為他伸張正義,可見他結交日本朝野人士之廣闊。可惜他在台灣開拓興中會聲勢並未收到成效,或許與日本嚴厲控管台灣人有關。

陳少白初到台灣就立即想去澎湖,而且對滯留僅半天的澎湖寫下252個字抒發感傷,大概是因為澎湖有著與他同樣反清的鄭成功身影。陳少白的知名度雖遠不如孫中山,但他曾扮演革命黨的協調人、聯絡人,可說是革命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綠葉。

 

(作者係國父紀念館退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