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它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中國歷史的進程從此步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大陸多年來對於辛亥革命的提法是,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寫於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提法是:辛亥革命,按其社會性質來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627頁)。
最近,大陸學者楊天石在其著作《帝制的終結》中,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人注目。楊天石在該書的觀點,於大陸出版的〈人民政協報〉2013年7月22日一文:〈談我的新書《帝制的終結》〉中有所介紹。楊先生的主要看法是:
●中國資產階級在辛亥革命 時的力量很小。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趣是立憲運動,在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前提下求得部分改革。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主要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新型知識階層。他們所受的教育除了傳統的儒家思想外,包括了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西方的社會主義學說。他們很多還是學生,特別是留日的學生。他們嚮往民主共和。他們,包括孫中山,是平民知識份子革命家。
●辛亥革命和一般意義上的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不一樣。首先,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具有種族革命的意義。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救中國於亡國亡種。再者,孫中山受到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希望在中國能避免西方社會的弊病,要建立一個沒有剝削、超越西方資本主義、沒有貧富懸殊的新社會。因而他創立民生主義。他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孫中山的理想,是在中國建立人人生活安康,有別於西方貧富懸殊的「均富」社會。這是他的民生均富之夢。
●辛亥革命時期的保皇派康有為、梁啟超,倒是認為中國當時最迫切的任務是發展資本主義,中國的資本家太少,為了抵抗外國的經濟侵略,需要發展資本主義,要有大的托拉斯集團。
●孫中山1894年創立興中會,是為了振興中華,這是他的振興中華之夢。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推翻皇權專制主義。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注重人人平等,無論尊貴,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享有各種自由和權利。中國要成為世界上「頭等民主大共和國」的法制社會,這是他的民主共和之夢。
海峽兩岸分隔多年,加上其他因素,在歷史觀方面,向有諸多不一致的地方。如對太平天國的評價,過去大陸多從其產生的社會歷史原因方面來看,著重肯定它對於清王朝和中國封建統治基礎的削弱,但是對於它對社會生產力、老百姓生活各個方面的破壞性,以及其晚期上層統治者昏庸等方面,少予以否定。台灣方面對太平天國的全面否定,顯然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再說民國史,包括抗戰歷史,大陸多所強調共產黨及左翼力量的影響力。反觀台灣方面則幾乎把這段歷史寫成了一切以蔣介石為主體的歷史。顯然,這些都離實際的史實有相當的距離。且不論看待歷史的角度、觀點或有不同,我們面對歷史,首要的應是有全面、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
我以為,楊天石先生的看法很具說服力,他的觀點符合實際的歷史情況。過去一段時期,大陸方面對於一些歷史問題,大約受了一些所謂「意識形態」框框的影響,看問題不是從事實出發,而是從概念出發,從概念來套事實,這樣就把一些本來不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複雜問題,概念化了,簡單化了;對於歷史的現象、人物的評價,也簡單化了。
海峽兩岸的融合課題逐步擺上兩岸有識者的檯面。大家熱議的兩岸解除敵對關係,的確有助於大力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的發展和融合,包括對於近代歷史的認知和理解。但是,我們沉下心來,也不能否認兩岸人民對於近代歷史的認知和理解的確有差異,而無形中,這些差異在兩岸人民的心中是個莫名的心理距離,影響著兩岸關係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呼籲兩岸歷史的工作者、歷史的教育者以及關心這個課題的社會團體個人,大家共同來面對這個嚴肅的課題,只有對這個歷史課題更多的、全面的梳理,也才能幫助兩岸續接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