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僅事關兩岸與港澳四地民眾的生活與福祉,而且攸關中國的統一與強盛。兩岸四地文化融合有同源、同類與相通的充分條件,而港澳兩地可為兩岸文化融合架起必要的橋樑,並為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共同給力。
兩岸同文同種
台海兩岸文化有相同的歷史和人種背景。各個時期移住台灣的大陸人民,帶去了大陸的先進工藝和耕作技術,台灣種水稻和制蔗糖的生產技術,就是由大陸傳來而又加以發展的。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使用漢字、說國語(普通話)。閩南人、客家人使用的閩南話、客家話,也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台灣民俗與大陸民俗大體相同,因為眾多漢族人移居台灣時把大陸的生活習慣帶入台灣,使得台灣居民的習性、信仰、婚喪祭祀,乃至衣著服飾等方面,與閩粵兩省幾乎完全相同。台灣人不僅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台灣流行的歌仔戲、布袋戲也是隨大陸移民流傳到台灣的。
大陸人還給台灣帶去了各種宗教信仰。信奉菩薩的帶去菩薩像;信奉關帝的帶去關帝像;信奉海神媽祖的帶去媽祖像。在閩南一帶,不僅有全國普遍供奉的觀音、關公、城隍、土地公、玄天上帝等,而且有不少是地方神族,如媽祖、大道公、清水祖師、開漳聖王等。這些神族有的在荷據時期已經傳入台島,並在台灣建造了供奉它們的廟宇。台南是荷據時期移民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該地集中了台灣最多的廟宇。
台灣民間十分崇敬媽祖女神。媽祖是航海水神,為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居民所信奉,在荷據時期已經傳入台灣。大陸的寧波、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都設有天后宮,祀天妃聖母也就是這位海神媽祖。據統計,台灣自大陸分香的媽祖宮廟遍及城市鄉村,數量超過2,000座,信眾多達1,600萬人。至今,每逢媽祖生日(農曆3月21日),台灣許多民眾要到台南學甲的慈濟宮舉行上白礁活動,追懷大陸上的祖先,遙拜福建同安白礁鄉的慈濟宮祖廟,人數多時超過20萬。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更有民眾專程來到白礁鄉祭祀媽祖。
兩岸文化融合可借道港澳
兩岸文化儘管同根同源,但兩岸政治差異與權力對立導致兩岸文化融合產生諸多障礙。然而,港澳地區是兩岸之間的特殊地帶,可為兩岸文化融合發揮特殊的橋樑作用。以澳門為例,由於語言與文字相同、台澳歷史淵源的關係、台澳共同的閩南族群、台灣當局採取優惠政策等多重原因,長期以來,眾多澳門學子選擇赴台就讀中學、大學、研究所。多數赴台學子學成後返回澳門就業,但也有部分學子畢業後留在台灣就業、定居。澳門回歸後,留台學生並沒有減少。報考台灣的澳生從2000年的600人,近年逐年上升到1,000多人。近年來,隨著澳門經濟快速成長,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到澳門就業,兩地間的民間交往不斷深化。
台澳兩地都有為數眾多的閩南族群。而閩南人都信奉媽祖,媽祖文化便成為聯繫台澳兩地的重要紐帶。據學者研究,很早以前,信仰媽祖的福建人就到了澳門生活,媽閣廟就是由福建人興建的。不僅如此,澳門的名稱也與媽祖有關。相傳是當時葡萄牙人從西灣海上來到澳門時,指著媽閣廟方向,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地方。那人以為是問媽閣廟,順口答叫「媽閣」,因此,葡萄牙人就叫澳門Macau(媽閣)。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澳門是世界上唯一以媽祖為名的城市卻是事實。據統計,澳門自明以降共有8處天后廟,其歷史多在500年左右。澳門的媽祖信仰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弱化,相反卻有增長的勢頭。
依據澳門基本法,澳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其他事務均由特區政府自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中」,但擁有包括內政、外交、國防等事務的自主權。澳門與台灣均因擁有特殊身分,兩地關係也因此顯得特殊。首先,兩岸的關係屬於一個國家內的「兩區關係」,澳門也是一個特別行政區,其與台灣的關係也屬「兩區關係」。其次,台澳因治權自立,而呈現「兩境(治權境界)關係」。正因為這種特殊關係,加上台澳間特殊的文化關係,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積極與獨特作用。
澳門在兩岸關係交往中的獨特作用之一,是指台澳在官方不能交往的情況下,授權民間、行業交往、協商,並簽署協議,此被稱為「澳門模式」,為兩岸之間一些問題的解決發揮了示範的作用。兩岸關係在2008年進入和平發展期後,澳門作為兩岸政治協商平台的角色降低,但澳門可以繼續利用龐大的閩南人族群、媽祖信仰、濃厚的傳統中華文化及澳台間特殊的歷史關係,在兩岸文化融合中發揮積極與獨特的作用。如澳門眾多宗教、文化、教育、體育、宗親團體可在政府及企業的支持下,定期主辦有兩岸四地社會團體參加的活動。澳門政府亦可通過舉辦中華傳統文化、閩南文化、媽祖等宗教活動,為兩岸文化融合牽線出錢、出力、出主意。
四地交流可促文化融合
台海兩岸既然文化淵源與特性相同,就應該發揮其橋樑與紐帶作用。作為中華文化主要載體的大陸,應該在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教育、宗教、風俗、歷史等方面,通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來使兩岸文化融合。
在語言、文字方面,大陸應本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主動跟台灣就普通話與國語、簡體字與繁體字(台灣稱正體字)等議題進行協商,尋求兩岸人民共同接受和使用的語言與文字。在文學與藝術方面,兩岸可協商共同建立文學、藝術獎勵機制,弘揚中華傳統文學與藝術,培植新文學、新藝術。
體育方面,兩岸四地體育主管機關可協商設立共同體育獎勵項目,應重點設立具有中華特色的武術、摔跤等獎項。在教育方面,兩岸應先就小學語文、數學、外語等課本的編訂展開交流、協商,編訂統一教材或參考教材,特別是要共同編歷史、地理教科書與參考書。在宗教信仰方面,兩岸除展開祭拜、媽祖巡遊等活動外,可協商共同成立宗教社團、弘法學院,建立弘法場所,並將港澳納入。
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提出兩岸參照ECFA簽署文化合作框架協定,但台北消極對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兩岸沒有合作的空間,雙方可針對單項展開合作並簽署相關協議。
衡量一個國家崛起與強大的標準,不僅僅只有經濟與軍事等硬實力,還應包括教育、科技、文化、政治向心力等軟實力,近年來,大陸已意識到並強調發展軟實力的重要性。
在教育、文化、政治向心力等軟實力方面,台澳有其優勢與可取之處。台灣無論職業教育還是研究教育,在華人社會乃至全球都享有甚高聲譽,大陸可借鑒台灣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管理方法。台澳都使用正體字,教育制度相近,兩地可以開辦事業教育,為大陸培養產業工人與管理人才。
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發展文化軟實力,當然只能選擇培植、發展和弘揚特色文化。中華文化的許多精髓、傳統是在台灣與澳門地區,台澳可充分發揮優勢,共同協助大陸恢復、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政治價值觀,意即政治向心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受到世界各地重視、尊重及其強大與否的重要標準。台灣與澳門不少政治制度均可示範大陸,而且台灣可以透過澳門來影響中國大陸。大陸要成為世界大國、強國,就必須透過政治改革來強化世界對其政治價值觀的認同,增強其對世界的吸引力。若如此,語言與風俗相同的澳門與台灣,將是大陸不可多得的參照範例,台澳應合作共同發揮影響力。
(作者係澳門理工學院教授、澳台關係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