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的TPP戰略與其政治意圖|林紅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在複雜多變的亞太區域,大國利益交錯縱橫,其中,TPP與RCEP是大國博弈最重要的經濟舞台。美國力推、排斥中國大陸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和東盟主導、大陸積極推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代表著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兩條不同發展路徑。

 

TPP與RCEP比較

 

美國2008年高調宣佈介入TPP談判,使得 TPP 規模迅速擴大,影響力立刻上升,成為美國統合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工具,對該地區現有合作框架產生了強大衝擊。與此同時,東盟希望借助RCEP 的合作框架,以增加東盟作為整體的凝聚力,應對 TPP 給東盟帶來的衝擊,進一步鞏固它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RCEP雖然由東盟主導,但由於RCEP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大陸亦力爭儘早完成。

TPP和RCEP這兩個亞太地區最大的多邊自貿協定,都預計在2015年內基本完成。TPP的成員國多屬先進經濟體,共有12個國家參與談判;RCEP覆蓋的是目前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東南亞地區,成員有東盟10國和中、日、韓、印、澳、新等國。TPP和RCEP性質相似,皆是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出的,目標都是致力於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推動亞太貿易自由化進程,因此,二者應該是相融和相互開放的,各成員可以同時參與,比如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同時都是兩個協定的談判成員;但從參與的程序和規則上看,二者之間又有所排斥。

美國積極推進的TPP,除了經濟利益的考慮,更有著強烈與中國較量的戰略意涵,美國宣佈加入TPP談判,與歐巴馬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幾乎同一時期;而TPP的參與門檻極高,追求零關稅的完全自由化標準,讓中國大陸和台灣都非常困難達成。而RCEP的特點是以「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為談判基礎,目前談判以東盟和另外6國簽署的5個「 10+1」FTA為中心。美國與東盟沒有自由貿易關係,因而沒有參與RCEP,轉而積極推動TPP另起爐灶,爭奪亞太經濟的主導權。

某種意義上說,TPP排斥了中國,而RCEP排斥了美國,中美兩國在戰略與軍事上的較量延續到了經貿領域。在美國重返亞太和中國崛起後的新時期,隨著TPP和RCEP兩大貿易協定在區域內集結力量和制訂規則,亞太經貿格局基本確定。

 

參加TPP是台灣朝野共識

 

當前TPP談判的前景撲朔迷離。雖然今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為TPP談判注入新動力,但是7月底在夏威夷舉行的關鍵一輪TPP談判卻沒有達成最終協定。TPP能否在2015年內如期完成第一輪談判,基本上是個未知數。

而在台灣,TPP卻是一個極少具有朝野共識的公共議題。參與區域整合和全球貿易自由化被認為是台灣擺脫經濟邊緣化的不二法門,而TPP則被列為首選目標。

馬英九多次調整參與TPP的日程,先是在「黃金十年」規劃中提出力爭10年內加入,後改為爭取8年內加入,2013年又表示爭取2016年前加入。民進黨方面,早在2013年6月黨主席蘇貞昌訪美時就公開表示要積極爭取參與TPP,隨後在黨內成立TPP研究小組,派遣政策訪問團到東京和首爾學習日本、韓國對外經貿的談判戰略。儘管朝野兩黨曾在美牛案上打得不可開交,此時卻不約而同地在TPP議題持相同的立場,因而參與TPP被認為是「國民兩黨罕見的共識」,堪稱「國民共識」。但是,由於台灣的地緣政治地位特殊,參與TPP與其說是經貿策略,不如說是在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中的戰略權衡,政治意圖其實清晰可見。

 

台灣追求「維持現狀」

 

在當今台灣,統與獨都不是主流的聲音。為了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台灣朝野力量在獨的問題上,盡量不激怒和挑釁大陸;但也竭力避免統一的前途,期望通過美台軍售和擴展國際空間,來平衡大陸的統一壓力。美國學者卜睿哲認為台灣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大陸對統一的追求。事實上,維持現狀政策既是對抗統一的選擇,也是確保台灣政治穩定和美台關係穩定的關鍵。

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武」定義的是和平的兩岸現狀,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公開論述也是維持現狀。這種對兩岸現狀的追求,出於台灣主流民意的需要,出於逃避統一前途的需要,同時也是追隨美國政策的結果,因為美國台海平衡戰略追求的也是維持現狀。

參與TPP雖然是經貿策略,但是對台灣而言,卻具有減輕對兩岸貿易依賴、避免兩岸現狀失衡的政治與戰略意義。近年來兩岸經濟往來日益密切,雙邊貿易和投資額不斷提升,一些台灣政學界人士對大陸的經濟「磁吸效應」深感憂慮,擔心兩岸經貿互動的深化會危及台灣的「經濟安全」,使得經濟失衡演變為政治與軍事失衡。而TPP作為涵蓋亞太地區多個重要經濟體的多邊自由貿易框架,如果台灣先於大陸加入,則可強化與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的經貿聯繫,降低目前對大陸貿易的高度依賴。

同時,在兩岸關係相對平穩的背景下,經濟議題具有不同於以往的政治與戰略意義。通過TPP強化的美台經貿關係,不僅可以在經濟上弱化大陸的「磁吸效應」,更可以在政治上阻止兩岸現狀導向統一的所謂「失衡」狀態。台灣如被納入TPP,其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便將進一步強化,因為美國是這一政策的最強有力支持者。

 

對經濟依賴大陸不放心

 

台灣的對外依賴性很強,但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對外依賴是分離甚至是對立的,即所謂經濟上依賴大陸,安全上依賴美國。從台灣的戰略需要來看,「經濟安全」與「軍事安全」如果來自同一個外部力量,將能減少台灣被對立力量利用和淪為交易物件的可能。

兩岸關係自2008年至今,只實現了制度化程度不高的經濟互動,嚴重缺乏政治、軍事互信,尤其是政治定位問題一直未解,政治談判遙遙無期,軍事關係因台獨危險始終存在也很難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當前又適逢中國大陸強勢崛起,兩岸規模與實力的巨大差異增加了部分人的焦慮,兩岸經濟的頻密發展、台灣對大陸經濟的日益依賴等情勢,更觸發各種政治或戰略上的疑忌,如ECFA、服貿協議、亞投行等議題被民進黨勢力無端猜疑,橫加阻攔。可見台灣有人對於將「經濟安全」繫於大陸是不放心的。

為台灣提供戰略安全感的傳統機制是美台軍售關係。由於美台軍售難以再像中國實力大不如美國時,那樣有效地牽制中國,部分台灣人迫切希望美國可以同時給予經濟安全與軍事安全的承諾,這或許就是TPP這個經濟機制在台灣被寄予厚望、成為朝野共識的原因。

TPP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亞太自由貿易組織,它不僅要降低關稅,打造高標準貿易平台,更致力於制訂新的國際規則。TPP的主導者是美國,必然要優先反映美國的意願和合乎美國的國家利益,這一機制在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迎頭相遇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包圍中國的意味。台灣以TPP為目標在戰略與經濟上向美國急切靠近,其結果一方面能夠強化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台灣從美國同時獲得經濟安全與戰略安全保障的期待。而對兩岸關係來說,兩岸貿易額在台灣整個對外貿易體系中的比重可能將大幅下降,ECFA將受嚴重衝擊,維繫和推動兩岸關係的經濟紐帶也將變得脆弱。

 

想加入美國戰略體系

 

「攻勢現實主義理論大師」米爾斯海默在《向台灣說再見》一文中認為,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希望台灣在自己一邊而非中國一邊,並有強烈動機讓台灣在反中國權力平衡聯盟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見美國利用台灣控制中國並主導台海局勢的願望仍然十分強烈。但是,美國對台灣的角色定位和戰略運用,又不得不服從於整體戰略的需要和成本效益的計算。由於中國大陸實力迅速上升,而台灣離大陸太近、離美國太遠,美國保護台灣的成本太大。卜睿哲認為台灣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中,應該是一個「沉默的貢獻者」和「沉默的受益者」,美國並不希望台灣公開、高調和過度介入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使中美在東亞地區的緊張再添麻煩。因此,美國不可能公開將台灣納入亞太再平衡戰略來充當一枚反中國的衝鋒棋子。

但是,這不等於說台灣不能以某種特別的方式在其中發揮作用。在美台之間,有一個理想的途徑可以接近這一目標,那就是打著最無可辯駁的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旗號的TPP。在台灣方面,加入TPP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標,所以馬英九才會急切希望解決美牛案以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談判,為加入TPP鋪路,民進黨也才會對通過TPP融入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充滿期待。

美國一方面忌憚於中國的反應和中美關係的優先性,公開表示與台灣簽訂TPP的問題並沒有提上議事日程,目前關於歡迎台灣加入TPP的表態都是非官方的;而另一方面又通過智庫及民間管道積極拉攏,傳達出美國支持台灣加入TPP的資訊,如AIT理事主席薄瑞光早在2012年7月就表示「美國支持台灣加入TPP」。

台灣參加TPP的談判之路想必十分漫長並充滿變數,而台灣加入TPP能在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發揮多大作用,將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台灣對TPP的急切和對RCEP的猶豫,意味著在美國與大陸之間選邊站,但這種選擇恐怕難以改變台灣在亞太經濟整合中的邊緣化地位。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